2025年以來,國內COB LED顯示市場頗為熱鬧。包括降價、擴產、銷量暴漲和產能利用率下降在內的多種現象,正在醞釀新一輪行業“洗牌風暴”!
最好的行情還是最差的行情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COB LED均價下滑超過3–4成。行業主流企業紛紛實現銷售規模翻番,甚至一些企業成長性超過120%。可以明確地說,2025年在COB上踏空節奏的廠商,都正在面臨極為嚴峻的市場局面。
特別是從COB與傳統SMD的競爭格局看,據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COB產品的銷售額占國內小間距LED市場比例達到36.6%,同比提升15.2個百分點——即在價格暴跌的背景下,銷售額依然增長超7成。在中高端應用代表的P1.4及以下間距段,COB銷售額占比更是高達51.5%。與之相對,傳統SMD封裝技術的銷售額市占率則下滑15.3個百分點,市場占比創下歷史新低。
但是,COB大爆發并非一件“輕松”的事情。行業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5年COB月產能預計突破9萬㎡(P1.2折算),較2023年底增長400%;產能達200㎡/月以上的企業從2023年7家增至2025年16家。2025年一季度實際產能利用率僅60%–65%,供應過剩矛盾凸顯。
“大降價的原因,一個是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另一個則是市場承壓、產能利用率低!”業內人士指出,COB的爆發背后不全部是“良性”因素。產能承壓正在成為COB市場的另一面,也說明COB價格下滑通道距離關閉還很遠。
大廠繼續加碼,面板概念推升COB熱度
2025年一季度,國星光電率先提出,LED顯示的未來是“面板化”,并推出了面板化封裝的MiP新系列產品。2025年上半年年報中,兆馳股份亦指出“公司持續開拓包括 COB、COG、COF 在內的新型顯示技術,以確保公司在Mini/Micro LED新型顯示時代的領先性、前瞻性和全面性”——COB、COG、COF都可視為面板化的LED顯示產品。AOC則推出了COB一體機產品,其強調COB這種面板化集成封裝,在全壽命使用中可靠性、堅固性、低維護成本的優勢,恰適合一體機這類“零售型顯示終端品類”……
可以看到,“面板化”已經成為LED直顯行業的一個顯著共識:其具有大屏工程維護成本降低6成、堅固性與穩定性顯著提升;制造環節集成度高,更容易形成規模效益;對先進Mini/Micro LED技術更為兼容,對集成IC驅動的封裝結構、AM驅動和玻璃基板更為友好……等等“應用、生產和創新”方面的優勢。
以此為基礎,傳統“顯示面板”企業正在大舉進入COB LED直顯市場:
例如,近日,TCL華星在蘇州基地成功舉行MLED項目COB直顯產品量產儀式,TCL華星首款Mini LED產品——P1.2 COB顯示屏正式實現量產下線。再例如,珠海京東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Mini/Micro LED COB顯示產品項目多項關鍵設備,包括真空貼膜機、自動化在線傳輸系統、模組老化(Aging)項目及擴晶機等近期完成招投標工作。京東方和華星是全球顯示面板市場的“領軍巨頭”,其加強COB LED產品線建設的意圖,對行業供給格局和競爭平衡堪稱“深水炸彈”!
此外,LED傳統廠商的擴產也在進行時!例如,6月份,浙江大彩光電年產4.8萬平方Mini COB小間距LED顯示屏建設項目通過環評。再例如,年初洲明科技宣布總投資6億元,在南昌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建設“Micro&Mini LED 顯示和 LED 照明生產基地項目”,主要建設 COB 封裝生產線、芯片級 MiP 封裝生產線等 LED 顯示生產線和 LED 照明生產線……結合彩電、液晶面板行業企業,以及傳統LED顯示企業等,目前擁有COB擴產在建項目的行業廠商不下20家。
特別是考慮到目前COB產品大降價和低開工率并存的局面,行業可能因更多玩家的入局,尤其是重量級玩家的加入與擴產,面臨更為嚴峻的供需失衡風險。
擴張產能與擴張市場,贏家的“賭注”
為什么在COB低產能利用率下,行業企業還在大幅擴產呢?原因有三:第一,部分企業需要補足供給側空白。例如TCL華星、惠科、海信這樣的非傳統LED企業,在爭奪LED顯示未來份額時,不得不考慮“面板化的LED大普及”的可能。這些廠商的訴求包括,其一是布局LED顯示新應用,其二是對沖LED大屏可能對傳統顯示技術帶來的替代。
第二,存量市場替代邏輯。目前COB產品在國內和全球小間距LED存量市場占比15–25%,這是因為COB產品均價依然是傳統SMD的2–3倍。業內認為,如果COB與SMD,相同間距產品價格比下降到1.5–1.8倍,就會形成全面替代的格局。而COB在可維護性、視覺效果和對未來技術的兼容性上更好。這讓傳統SMD廠商,無論是終端品牌還是封裝企業,要想在未來生存都需要轉向COB、MiP或COG等新興技術。這些新技術中,COB成熟度最高、入局門檻最低,幾乎是傳統SMD LED顯示廠商必爭之地。
第三,從LED直顯增量場景看,需求側越來越具有“普及化”的特點。普及型用戶、甚至是家用巨幕電視消費,對LED直顯可靠性需求更高,面板化、高度集成的封裝是必不可少的市場擴張與新場景支撐技術。特別是考慮到COB等產品依然有價格下降空間,這讓行業對未來的“增量COB”需求抱以期待。
第四,海外市場LED直顯的需求發展、普及度遠低于國內市場。隨著全球數字化智能化社會的建設,其增量需求可期。國內頭部顯示企業的海外市場營收占比都超過5成,一些中上游企業甚至已經擁有7成乃至以上的最終產品海外市場落地率。從這些企業角度看,COB國內的“卷”只是整體市場的一角,更多的市場空間還處于待開拓狀態。
海內外成長潛能和對SMD的替代,這就是LED直顯行業眾多企業在COB產能明顯利用率不足的背景下還在堆產能的核心邏輯。“也許,行業企業可能算錯了市場成長節奏,但是卻不會算錯最終成長結果!”業內專家表示,在這樣的邏輯下,行業玩家不投入COB等先進產能擴產就是“等待必然的被淘汰”;而投入更多先進產能,則可以通過市場拓展能力、技術和成本升級能力去爭一爭未來——沒有必勝的把握,但卻也不能不去直面挑戰。
綜上所述,COB技術正站在爆發與過剩交織的混沌路口。短期內產能擴張與價格混戰難以避免,行業洗牌也很可能基于不同企業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資金實力不同而出現。但,長遠來看,技術成熟、應用場景拓寬以及海外市場的潛力,仍為其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企業需在規模與效率、創新與成本,特別是對市場成長節奏的把握與對未來的期待之間謹慎平衡,方能在新一輪COB等新型顯示變革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