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還是ULED?3月27日之后,彩電圈很多媒體、消費者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3月27日,海信新品發布會上,剛剛宣布在國內量產上市的OLED電視遭遇“躺槍”:海信用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專家以及普通用戶組成的對ULED與OLED兩類產品的“盲測”來證明了“ULED的強大、OLED的渺小”。
性能相當,甚至些許優勢,但是價格只有OLED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這樣的優勢讓海信有信心去說“ULED”才是當下的王道、才是最可能普及的產品。不過這一結論,也并非“人人認可”,家電領域權威專家陸刃波就公開表示“依靠ULED去取代OLED那是不太可能的”;創維更是直露的警告市場“凡是現在提ULED的,都是吹牛皮的”!
公婆各說各演,誰對誰錯,這可難壞了消費者、也攪亂了行業媒體的輿論口風。針對于此,筆者也想做一下不甚深刻的探討:
ULED叫板OLED,誰錯了?
首先,必須澄清一個事實。海信雖然努力說明了ULED電視比較OLED產品的優勢,卻并沒有將OLED電視一棒子打死。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表示,OLED電視受良率和成本影響,產業化進程比預想緩慢,未來三四年難以普及,因此海信今后三年內會把精力放在4K液晶電視的優化和升級上。——這是海信最初的表達。
海信從沒有說過不發展OLED電視,也沒有說過OLED電視不會取代液晶電視和ULED電視。海信只是說:眼下市場,暫且不成熟的OLED,難以抗衡ULED。
對此,消費者的感觸將更加明顯。就全球供應鏈而言,OLED電視會在2014年到2016年,三年時間內,在基礎產能上從10萬臺,上升到百萬臺的級別——但是這對于全球近2億臺的彩電市場而言,依然杯水車薪。秉承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OLED電視三五年肯定難以下降到和液晶同等的價格,更不用說OLED還有成品率一關需要跨過。
數量稀少、價格高昂,這是OLED電視未來三年的根本行業特點。那么這三年內,消費者就不要購買電視了嗎、彩電企業就不生產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站立在市場“供給能力”這個最與消費者利益相關的行業能力上看,未來數年內液晶是主流、不斷改善液晶電視的顯示性能,包括ULED這樣的背光模塊的技術升級,將是彩電企業不得不大量去做的事情。
簡單一句話,即便消費者覺得oled電視更好,未來三年也基本買不到OLED電視,或者需要付出很高的價格才能購買到OLED電視。更多的消費者,哪怕是高端用戶,也只能選擇液晶產品,也就是ULED電視。
事實上,海信ULED叫板OLED只是強調,現階段,液晶電視的主力、主流地位難以動搖,并進一步強調液晶的畫質還能提升。另一些媒體、專家和廠商,則強調,OLED終是產業唯一未來,替代LCD已經“在路上”。——一個是說現在的事情,令一個是說未來的事情,頗有“雞同鴨講”的味道,語言不通、時間不對!導致這兩種觀點對立的“時空”空間都不存在。因此,也就沒有了誰對誰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