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日經新聞披露,日印兩國政府正推動日本技術和產能向印度轉移。其中,亦以我國產業界已經超越日本的所謂 “對日本而言,不太先進、不太重要的技術” 為主。例如,半導體、液晶顯示器(LCD)、光伏發電設備、蓄電池、壓縮機、高鐵等等。
其中,以液晶顯示為主鏈的半導體顯示技術,是印度謀求發展的重要新產業方向。印度規劃相關產業已有 5 年左右時間。此前亦曾與我國臺灣地區企業等探討過合作意向。例如,臺灣面板企業以技術入股的方式,進行技術轉移和合作等。但是,這些合作建議后期推進速度一般。大屏君認為,這次日本技術界站在前臺,是否會給印度顯示面板業帶來改變值得觀察。
日印顯示合作,一拍即合的互利性
目前,日本依然是顯示面板上游裝備和材料產業的供給大國。但是,過去 15 年間,隨著日立、松下、夏普、JDI、JOLED 等面板企業或關停、或出售、或重組,日本在顯示面板制造端的布局已經接近歸零。日本像韓國一樣,徹底告別LCD顯示面板制造,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大屏君覺得,日本顯示面板制造技術雖然先進,但對日本而言卻是一個 “不變現就消失” 的優勢。如果能以合理的價格 “賣” 掉,會是一筆劃算的買賣。而且從產業陣營對抗、地緣政治等角度看,日本一直有 “扶植” 印度經濟的策略。向印度出口相應技術,在更高的國際競爭維度上,也會成為日美體系下一個可接受的選項。
從印度角度看,其立志發展部分先進工業的心愿十分明確。半導體顯示是未來數智化社會必不可少的交互窗口,涉及 IT、家電、商顯、車載等眾多領域,全球市場廣闊且具有一定的未來成長性。選擇技術成熟、市場巨大的 LCD 技術作為突破窗口,通過合作伙伴迅速補足歷史技術積累短板,是很容易讓印度動心的選項。加之日印技術合作不存在地緣政治方面的負面干擾,這種合作也是印度所愿意接受的。
但是,大屏君覺得,類比此前印臺的 LCD 合作,印日合作除了一拍即合的方面外,必然也存在分歧 —— 印臺合作推進速度不及預期的原因,很可能就出在 “分歧” 上。
日印顯示合作,分歧更決定成敗
日印 LCD 合作的分歧可能在哪里呢?對比此前印臺合作,大屏君認為 “資金” 依然是一個大問題:印臺合作中,臺方的態度是 “出技術、做干股”,即投資資金要由印度來解決。這顯然極大地控制了臺方的風險,甚至可以說,未來項目成敗、市場盈虧的風險都由印方承擔。這種 “后手” 的保留,自然讓技術上處于弱勢的一方 “心里忐忑”。
不過,從臺方角度看,印度缺技術,自己提供技術,這是個不錯的選項。而且,全球顯示面板行業并不缺乏產能。我國大陸地區產線豐富、上下游配套健全、規模優勢明顯,成本處于歷史低位。面對這樣的競爭對手,即便有印度國內市場需求的 “蛋糕誘惑”,增加海外新產地、新產能,誰也不能保證項目的經營會一帆風順 —— 畢竟,此前臺系資本的富士康美國液晶面板項目在商業上就并不成功。有此先例,也是臺資謹慎對待 “LCD 印度行” 的原因。
以上這些市場邏輯,在日印 LCD 合作上依然成立。即印度很可能希望日本不僅出技術,還要出資金。更何況,產線設備大部分很可能還得從日本進口。大屏君認為,如果日本只是以技術作為干股參與日印 LCD 合作,從印方角度看,就是 “無論項目商業化是否成功,日方先賺了一波設備錢”。但如果日方既出資金又出技術進入印度市場,最終還需要實現印度方面的技術自主…… 這種 “好人好事” 恐怕不太符合日方的心理預期。
所以,大屏君認為,無論是日印還是印臺的 LCD 顯示合作及其他合作項目,固然有地緣政治因素上的優勢,但這無法替代 “現實市場規律和商業價值” 的決定作用。
也就是說,在臺方或日方都不愿甘當印度技術 “扶貧” 天使的背景下,這種合作中弱勢的一方如何付出足夠的價值,才是此事能否成型的關鍵。在這方面,印度國內嚴重的既得利益托拉斯、地方利益糾葛,以及法律法規等規則的復雜性等等,都是除了簡單的競爭對手因素和市場需求因素之外 “不可忽視的市場參與力量”。總之一句話,“LCD 投資印度” 這件事,遠比表面上看起來的日本 LCD 技術即將 “過期”、印度需要這一技術這樣的二元互補關系 “復雜多變”。
顯示面板產業規律,決定產業遷移不容易
對于產業遷移這件事,大屏君要特別強調,液晶面板等顯示面板產業,從沒有過 “產業遷移”!
因為,雖然表面看液晶面板起源于美國,但美國從未形成 “相關產業”,而只是進行了 “早期研發創新”;此后,日本的崛起是液晶面板真正產業化的開端 —— 直到今天,在關鍵的顯示面板材料、裝備上,歐美日還是占據主導地位,可見產業遷移之說并不成立。
而此后,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建立起 LCD/OLED 面板產能和產業鏈,更多是因為 “全球需求擴張”。實際上,韓臺 LCD 產能擴張時,日本產能同樣在擴張。這不是產業遷移,而是市場爆發帶來了更多參與者。2010 年之后,我國大陸地區 LCD 產能呈現爆發性增長,其背后最大的推動力也是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例如,全球每年兩億臺電視機,平均尺寸持續提高,從 2010 年前后的 40 多英寸,升級到目前的 60 英寸左右,這足以使面板產能需求翻番。
2010 年之后,日韓 LCD 產能退出,也不是簡單遷移到別處。一方面,韓國是因為更專注于下一代 OLED 的投資,導致其沒有對 LCD 舊有產線采取翻新戰略,而是充分利用 LCD 線的技術設施,如廠房、潔凈車間等部署 OLED 產品產能;另一方面,日本 LCD 面板產業缺乏下游終端制造配套,結合其他因素導致成本較高,相較于臺、陸企業競爭力更弱,逐漸被市場淘汰。
所以,大屏君的結論是,LCD 代表的半導體顯示產業在全球從來沒有過 “產業遷移”,只有因應需求和技術迭代而來的產能爆發和競爭力變化。而我國大陸地區取得半導體顯示全球主導地位,依靠的是規模、創新技術、上下游配套與需求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實現了綜合競爭力的勝出。無論是富士康美國 LCD 項目,還是印度要搞的日印合作、印臺合作,都需要跨過這道 “競爭力墻” 的門檻。
實際上,液晶面板是一個技術密集、創新密集、產能密集、上下游配套密集的產業。單一的一座孤零零的面板廠,即便有本地顯示終端市場需求支撐,也難以實現經濟性:此前,日本的領先是因為數十年的歷史積累,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夏普、NEC 等多個巨頭構成了 “時空上都密集” 的體系;臺資面板業發展,也有過 “面板五虎” 的規模優勢,并緊緊依托日本產業鏈布局;韓系面板崛起,更因為有舉國意志的支撐,以及三星、LG 和現代三大巨頭,飛利浦等歐洲資本的參與……
“從歷史角度看,中日韓三國四地顯示面板的崛起,都集中了巨大的產業頭部力量,是在一定時期(至少十年)內,行業龍頭全面參與、大力協同、互相扶持,才實現的產業升級!” 大屏君認為,印度的 LCD 夢并非完全不可行;但要實現這一點,重點不在于日本或臺灣有多少技術或資本支撐,而在于印度自身能拿出怎樣的產業戰略,進行長期投入、堅持和突破。在這方面,至今沒有看到印度有真正的 “大手筆” 戰略落地。
此外,我國 LCD 等半導體顯示產業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在不斷實現技術創新、路線迭代、產品升級。我國相關產業只要不犯內部錯誤,理應不會輕易被后發者從外部攻破。日印此次的顯示合作,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印度顯示產業的起步,但要想真正撼動我國在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中的主導地位,面臨的挑戰遠比想象中更多。畢竟,產業的根基在于深厚的積累、完善的生態以及持續的創新活力,而這些,正是我國經過多年發展所牢固掌握的核心優勢,并非簡單的技術轉移或合作就能輕易超越的。大屏君覺得,防備對手永遠不是我國半導體顯示生存的基礎,不斷自我超越、才是持續領先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