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的ULED和OLED的產品PK還使人們聯想到了06年松下和夏普搞出來的“等離子和液晶”PK,路線之爭。但是,海信的ULED和OLED PK,卻與此前松下、夏普的競爭完全不同:松下的等離子和夏普的液晶,在當時都已經突破了所有技術瓶頸、實現海量供應;但是,現在市場能海量供應的只有ULED,OLED還處于不成熟期、市場供給嚴重不足。
由此來看,ULED和OLED的對比,根本不是“路線選擇”之爭,根本沒有等離子PK液晶那種非死則亡的盡頭。事實上,現在所有面板企業、彩電企業、顯示企業的主流路線只有液晶一個,也就是LED液晶、ULED液晶這類產品——OLED則是一個處于研發狀態、培育期的產品。
在海信力挺ULED的同時,海信也沒有忘記OLED的戰略價值。海信電器資深科學家劉衛東博士說,海信也有研究OLED。正因如此,海信才能在ULED和OLED之間精準卡位,提供給消費一個“將ULED技術應用于4K(超高清)液晶電視,使4K液晶電視的畫質接近OLED電視,而成本遠低于OLED電視”的現實選擇。海信表示,將在適合的時候推出OLED電視。這一切完全取決于OLED產業的發展情況、市場的成熟情況。
掐住了OLED的痛處,打出了ULED的優點,充分利用了很多免費的宣傳資源:海信3月27日發布會真的很成功——這不,筆者也在給他免費宣傳嘍——這也體現出了國內彩電行業領袖企業,對市場規律的深刻把握能力、對營銷概念的深刻掌控能力:這是企業團隊真正市場能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