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的表現上看,日系家電企業轉型的似乎很徹底。松下不僅放棄了等離子,為了重組低迷的電視業務,還計劃與多家中國電視廠商洽談,委托合作方為松下進行大規模的電視貼牌生產,松下此舉被日本媒體視為一場“松下電視的自救行動”。而其它日系彩電品牌也在積極的改革電視業務。
這或許是松下通過削減成本及增加銷量來推動業務重組的不錯手段,還能集中資源發展更有前途的新興產業。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松下把旗下彩電業務轉包給別人,那么,它在彩電這個板塊中的比例將會減小。最后的結果就是在這個產業上、在整個全球的彩電格局里的競爭力越來越弱。
在日系家電的轉型中,變化最大的非三洋莫屬。目前,三洋電視機品牌已轉包給國美,國美向三洋繳納品牌使用費后,便可自行找工廠進行生產,再將生產的產品放到國美的渠道內銷售。也正是因此,消費者在國美看到三洋的電視機降幅比一般日系品牌要大得多。而這就是為什么每逢假節日消費者在國美賣場中總能看到幾臺三洋電視的身影、且降幅較高。
早在2012年,三星電子的營收就已超過日本三大家電索尼、松下、夏普的總和。而如今,整個日本家電品牌仍然在持續下滑的通道之中。除索尼、松下外,夏普、東芝等日系家電品牌也紛紛選擇瘦身。在轉型的道路上除了“瘦身”外,日系家電企業也在積極的開發新業務。
據了解,目前松下的家電業務所占比重已不足30%,松下接下來的精力或將集中在汽車電池、車載娛樂系統、汽車安全設備等領域。到2019年,松下計劃將汽車相關的產品營收翻番至20000億日元;索尼拆分電視業務,有向智能手機、游戲和圖像傳感器等方向嘗試的跡象;東芝有往醫療設備、工業電機等方向探索的打算,日立有朝發電設備等方向轉型的考慮。似乎,大多數日系家電企業都有“去電視化”動作,往其他業務探索的跡象。
似乎,日系家電企業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是為了企業全球競爭力提升而轉。其重點是要產生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經營邏輯。從日本家電企業身上不難看到,其發展目標和戰略方向始終圍繞著把握產業和市場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