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日,“愚人節”,也是索尼、松下、夏普2012財年的開始,2011財年均巨虧的這三家日本電子巨頭不約而同地選擇在這一天完成公司最高管理層的更迭。平井一夫、津賀一宏、奧田隆司,這三個陌生的面孔將分別出任索尼、松下、夏普的CEO或社長,而斯金格、大坪文雄、片山干雄這三位前任CEO將退居二線出任會長或董事長。
然而日本消費電子行業面臨的結構性危機,卻并非簡單更換管理層就可輕松渡過。除了通過財政手段將虧損計提在2011財年外,索尼、松下、夏普都在繼續推進其業務結構的調整,逐步退出液晶面板等成熟的非盈利業務,在節能環保、新能源、醫療電子等新領域布局成為他們的共同選擇。
集體換帥
索尼26億美元、松下102億美元、夏普34.8億美元,日本三大電子巨頭2011財年集體巨虧,緊接著集體換帥,而且都不謀而合地選擇4月1日生效。
“對于日本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輪回的結束。”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徐東生認為,2005年前因在技術升級中落伍,這些日本消費電子巨頭紛紛巨虧,2005-2007年紛紛換帥自救,斯金格、大坪文雄等職業經理人上任,之后就是對日本企業展開救贖。
然而斯金格、片山干雄等新一代管理層的努力在2007年達到了頂峰,當時索尼、松下、夏普等企業都實現了盈利,其中索尼的盈利甚至達到了歷史最高的37億美元。正當這些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希望能借機完成對三星等韓國企業的反超時,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此前的努力幾乎都付之東流。
由于金融結構的失衡,日元兌美元的比例從此前1:140快速升值到現在的1:82,而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企業的韓元則出現30%以上的大幅貶值,這讓海外銷售依存度達到60%以上的日本消費電子企業不僅承受了巨額的匯兌損失,而且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價格優勢。
在金融危機后,索尼等通過“輕資產”策略出售工廠,提高生產外包比率,將更多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等新興市場,松下甚至借機完成了對三洋電機的并購,這些努力一度讓2010年的虧損大幅降低,但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以及下半年的泰國洪水再次讓這些企業陷入絕境,2011財年再度巨虧。
雖然索尼、夏普等實際的經營虧損并不大,但由于日元升值以及商譽損失,考慮到管理層換屆后的財務計提,2011財年的虧損都創造了記錄。而對于三大企業來說,占其收入比例頗高的電視和面板業務出現的虧損則是經營虧損的大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核心管理層進行調整是必然選擇,而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甚至干脆取消了兩大二級平臺,將更多的職能回收到總部,并在總部下面設立由產品確定的10大二級集團,扁平化的管理架構將進一步提高協調效應和運營效率。
戰略轉型
“如果找不到未來正確的轉型方向,即便換帥也難以改變這三家日本巨頭在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領域的頹勢。”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表示。
顯然對于日本企業來說,從2008年開始的戰略轉型還需繼續,是否果斷放棄已經失去優勢的液晶電視及面板業務成為日本企業能否復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