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Record japan網站10月31日報道,根據日本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協會(JEITA)公布統計數據顯示,9月國內平板電視出貨量同比增加14.2%,達48.7萬臺,這也是自2011年7月以來,時隔2年2個月首次回升,其主力產品正是4K超高清液晶電視,盡管其所占比不足1成,但卻存在著較大的影響力。
此外,日韓彩電企業對4K電視也非常執著。10月上旬,在日本千葉幕張國家展覽中心舉行的“CEATEC JAPAN”IT家電展覽會上,日本松下、東芝、索尼、夏普等家電巨頭均展出了4K超高清平板電視以及關聯產品,可以看出,各大商家都將4K電視作為今后確保收益的主力產品。
一直以來,日本各家店制造商都把“高畫質”作為電視的最大賣點,但如今,隨著全球科技的進步,畫質的差異度已經不太明顯,盡管日本在電視畫質技術方面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但是中韓企業也在盡力追趕,目前中國國產品牌同樣也推出了4K超高清電視,且價格比日本品牌低了三分之二以下,日系電視在性價比方面早已失去優勢。
與歐美企業相比,日本企業更缺乏獨創性。日本關西某電機制造商負責人表示:“由于日本企業注重追求短期利潤,因此總是避開獨創性的研究開發,但是日本企業卻具備獨創技術量產化的能力。”
盡管日本企業相比歐美企業的獨創性商品較少,但是像松下、索尼、夏普等全球化企業擁有的員工卻達到了29萬人、14萬人和5萬人之多。為何擁有如此規模的企業卻無法生產獨創性的商品?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了在全球化競爭中獲勝,企業應該開發制造領先5年甚至10年的商品,否則就只能被其他競爭對手所打敗。
日本家電行業的整體沒落,不僅僅只是技術、生產線等硬件的問題,市場架構的改變同樣至關重要。八九十年代,占據人們生活主角的是電視、冰箱等傳統家電,但隨著技術的推陳出新,數碼產品的日益普及,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兼容性越來越大,例如電視可以被眾多的影音產品所取代,能制冷的也不再只局限于空調的使用。市場的豐富性已經不滿足于傳統家電所帶來的基本的生活享受,而是要求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出新的體驗價值。
已經迷失的日本家電能否突破瓶頸,重振往日雄風,關鍵在于對過去的取舍以及對未來的選擇上,這對于一向守舊的日本企業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因為對于制造業來說,還是需要回歸本質,那就是創新。
雖然中國家電行業的起步遠遠晚于日本,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探索,如今,無論從技術上、生產線的建構上、還是品牌的打造上都已基本成熟,即使是與日本家電相比,也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另外,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工程等政策的實施,更是有力推動了國產家電的發展。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日本家電企業是否沒落的結論,現在談之未免過于草率。仔細研究日本家電產業的發展軌跡,會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日本家電企業的沒落不完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有它們主動轉型的因素在內。換而言之,日本家電在傳統領域的沒落,在一定程度上和日本家電企業實施戰略轉型有關。日系家電企業擁有技術與品牌優勢,國內企業在短期內難以超越,三星、LG也正在嘗試著超越,對其顧忌三分。以電視為例,市場上剛剛開始流行的3D電視機就是索尼發明的,而未來3年之內必將流行于天下的OLED電視,也是索尼發明的。沒落可能只是一種表象,或許他們正在拋光養晦,等待改革轉型得當后,日系家電企業或許會再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