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之難
在全球液晶產業分布圖中,中國企業一直扮演者“追趕者”的角色。8月份,TCL控股子公司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首期設備正式投產,成為繼京東方后國內第二家擁有8.5代線的企業。
不過京東方似乎對未來仍比較樂觀,京東方總裁陳炎順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2011年我們的小尺寸屏就是盈利的……如果市場好,2011年量產的6代線、8.5代線到2012年也不是不可能盈利!
2010年8月30日,據京東方A公告透露,京東方集團計劃斥資220億元在鄂爾多斯建立AM—OLED項目,預計2013年實現投產,京東方預測此項目投產后每年的稅后平均利潤將達到28.9億元。
“京東方的步子邁得還是太快,在OLED上京東方的技術還比較欠缺,另外面板行業的市場風險很大”,萬博泉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建議:“對企業來說,應該先把前期的技術準備做好,在把握好市場行情的情況下,進行產能擴張,實現穩定盈利和良性循環。”
而對于未來的盈利前景,李東生坦陳:“目前華星光電的折舊剛剛開始,銷售額折舊率肯定要高于20%,所以和已經折舊完的韓國和臺灣公司相比,前幾年要面臨一個很大的壓力!
戰略之難
看來,中國面板企業有必要在狂飆突進的同時,停下來反思自身的戰略選擇,日韓企業的成功之道便可借鑒一二。
三星當初從較低世代線切入液晶面板產業,也曾面臨連續9年虧損,但是韓國政府支持三星提出“韓國不能沒有半導體”的觀點,并給予國家層面的認同,先后給予三星超過60億美元的政策貸款,三星集團將TFT-LCD液晶顯示列為其未來發展的首要事業,在經歷9年的“潛心修煉”后,如今儼然成為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的領頭羊。
對于政府的支持,李東生有自己的看法:“不是我們不想做,是沒有這樣的力量。2009年,我們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聚集到這樣的資源來做,而且有政府資本在強力的支持,所以我覺得也是很好的機會。”
此外,日韓面板產業內的聯合縱橫,抱團取暖也值得借鑒。
11月16日,SONY、東芝、日立三大日系企業宣布,合并三家中小型液晶面板業務,成立一家合資企業,此舉意在加強日系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并且實現國內的資源平衡配置和抗風險能力。
近日,韓國政府也組建了一個OLED顯示技術聯盟,該聯盟計劃由26個機構和包括三星電子、LGD、現代汽車在內的企業組成,主要目標是研發柔性O L E D和新型顯示器,并計劃在2018年生產40英寸的柔性電視。
萬博泉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也建議企業之間應該采取合作及戰略聯盟的方式共同發展OLED,他說道:“企業和科研院所有必要形成聯盟共同開發,同時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