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必須有人做
《英才》:TCL在做產業決定時,有沒有想過液晶產業是“吞金獸”。
李東生:我都想過,當時決定做這個投資,更多的是從戰略上考慮。回想兩三年前,實際上國內沒有面板,完全依靠外部進口。那個時候中國企業,包括彩電企業,根本沒有議價的能力。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電視機從顯像管向液晶面板轉化,擁有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的企業,像韓國三星、LG、夏普,包括日本的松下、索尼,實際上他們的市場份額相對來講上升了,特別是三星、LG上升得非常明顯。而沒有這種能力的企業,日立、飛利浦等也已經在市場上下得很厲害,所以以后中國企業也難例外。
另外,從整個中國彩電產業轉型升級來講,國內必須有人做,當時確實沒有人做,如果當時國內已經有人投了,也許我決心沒有那么大。當時別人也是看到了很多風險,沒有人敢投,我們當時其實單靠自己的力量也不敢投,還有政府鼓勵和支持。
但是,對我們來講更大的理由,是從整個戰略上必須這樣做。因為彩電占了TCL銷售收入40%以上,是我們最大一個產業。我們目標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競爭力,那么,恐怕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是必須的。TCL是中國產業企業當中最早投資做液晶的,也是第一家投資做面板的,這都不是心血來潮,這都是按照我們既定的戰略。
《英才》:時間點趕的是不是不太好,顯得有點晚?
李東生:趕到2011年投產,確實沒有趕到特別好的時點,但這是一個戰略項目,你其實不應該也不必要對投產那個時點太過在意,我們決定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在2009年底到2010年底,正好這個項目特別賺錢,所以這個項目就是具有周期性,你永遠不能掐得那么準,它是靠市場的力量來平衡。我認為,關鍵點還是競爭力。
到今天為止,我堅定的認為,做這個決定是沒有錯的,而且在未來幾年必將證明,TCL將成為中國企業率先在全球新一輪彩電轉型升級當中的佼佼者。
并購,一定是我強你弱
《英才》:亞洲企業并購歐洲企業,什么樣的方式是較優的?
李東生:很難一概而論,任何極端的做法理論上來講都不可取。對于整合,讓歐洲的企業完全按照中國的理念、文化來管理,絕對行不通,但是說作為兩個完全獨立的企業,像兄弟,甚至是表兄弟一樣,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我個人認為,一定出問題。
整合一定是一個強勢企業去整合一個相對弱勢企業,平等的關系下,是整合不了的。當年并購阿爾卡特也好、并購湯姆遜也好,就抱著這種心態,我就是比你強我才來并購你。你如果連這點信心和決心都沒有,一定出問題。
但是,你想按照中國企業這種理念和文化去整合,也是不現實的。因為一個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受社會環境影響的,你不可能改變人的觀念,就像你不可能改變它的社會環境一樣。就像我們在歐洲的業務主要用歐洲人,美國的業務主要用美國人,但是整個業務必須統一,不能說歐洲用一套業務系統和標準,中國用另一套,那是不行的。總之,標準、體系、規則都要一樣,管理的風格是應該互相包容、有差異的。
《英才》:現在如何看待當初并購阿爾卡特和湯姆遜的商業價值?
李東生:并購阿爾卡特的商業價值,是沒有爭議的。如果不是利用海外業務支撐,可能TCL通訊在當年就撐不住了。并購7年,到2011年銷售額的絕大部分來自海外,從這個意義講,并購阿爾卡特使我們成功的在海外站住了腳,而且開始從低端往中高端走,智能手機增長還是比較快的,而且利用在海外的成功,2012年,大家可以看到,T C L一定會殺回中國市場。
對于并購湯姆遜,確實當中經歷的波折特別大。我們并購期間,正好遇到整個彩電產業轉型期,有一樣東西沒有看準,就是說未來彩電會往哪方面走?當時更多的人認為是PDP,我們當時并購是看中了DLP技術,認為它能夠勝過PDP,結果一腦門子扎下去了,到后來發現DLP技術還是搞不過LCD。
通過并購,我們依然在歐洲和美國市場存在著,雖然從并購時的高份額跌到比較低,但是我們畢竟還是守住了。通過并購,我們依然保持在中國彩電產業老大的地位,而且通過全球經營和市場的掌控,我才有決心、有信心敢投資做液晶模組、面板。憑借并購,形成全球產業架構、銷售能力等等,這都是并購帶來的商業價值。
當然,付的成本和代價比我們原來預期的要大一些,但是這些已經成為歷史,它不會影響我未來的業績,對我來說,只是以前的損失,已經是沉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