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中國面板業
面板產業寒冬來臨,盡管在連續18個月下跌后,受年底銷售旺季因素影響,面板價格停止下跌趨勢,不過這也難掩2011年度面板企業“尷尬”的成績單。
自2010年液晶面板(LCD)業務陷入虧損以來,全球幾大面板廠商一直未走出陰霾。韓國三星面板業務首季虧損約2億美元,第二季度凈虧損約1.8億美元,三季度虧損約合8150萬美元。LG Display(以下簡稱LGD)2011年第一季凈虧損1500萬美元,二季度虧損約4550萬美元,三季度的凈虧損約合6億美元。
日系面板企業方面,松下已計劃關閉等離子面板廠并暫停液晶面板廠,索尼以10億美元的價格將三星索尼合資建立的S-LCD公司股份,轉讓給三星。同時,日系面板企業在政府主導下聯合成立一家名為“日本顯示器公司”的新公司。
在李東生看來:“索尼三星分手,更多的原因可能是這家工廠本來就是三星控股,索尼希望收回一些資金也是情理之中。”
但日系企業可能真的在進行某些戰略微調,“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因素影響,大尺寸面板需求進一步縮窄”,北京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高級顧問萬博泉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說:“日系的聯合企業將轉向中小尺寸面板的生產,主要是看重了蘋果等智能終端顯示器旺盛的市場需求。”
臺灣雙雄中,友達光電2011年第三季度,凈虧損達到157.96億元新臺幣,奇美電子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第二季度,凈虧損額高達新臺幣130億元新臺幣,第三季單季凈虧損172.6億臺幣,較第二季又進一步擴大,直接導致奇美電子董事長廖錦祥、副董事長段行建雙雙引咎辭職。
從行業研究機構Displaysarch的分析數據看,面板產業全球性的虧損已成定局。為削減開支,面板巨頭原定建設的多條高世代線計劃紛紛宣布擱淺:LGD在韓國投建的8.5代線延遲到2013年,而其在廣州的8.5代線項目更是遙遙無期;三星在蘇州建的7.5代線以及友達光電在昆山投資的8.5代線項目也陷入停滯。
李東生并不完全同意產能過剩引起價格下跌的觀點:“從長遠戰略而言,我個人認為到2012年第四季度產銷會趨于平衡。”
技術之難
技術更新換代太快,產業周期逐漸縮短,讓處于追趕狀態的中國彩電企業一直疲于奔命。有評論稱,中國面板行業是“天天追先進,天天不先進。”這或許可以從面板產業特有的產業周期中一窺全貌。
面板驅動電視產業的升級換代,繼CRT之后,2002年LCD興起,2005年LCD爆發,成為普及型產品;2009年又成了LED興起的元年,2010年3D技術已經占據了主流,2011年是LED普及年,2012年又將怎樣?
對于短期內OLED電視將有爆發式增長,李東生認為不會如此快的到來:“樣機做個40寸的不是太難,但是說工業化生產,我相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沒有時間表,簡單的比較,現在相同面積,OLED的成本是LCD液晶電視的三倍。而且要克服這種障礙,現在有些技術還沒有解決。”
盈利之難
面板企業如今陷入全面虧損是不爭的事實,對中國企業來說,更應該深刻反思的是自身的問題,因為即使在LCD最賺錢的幸福時期,中國企業也沒有過上好日子。
可以說,每個產業新周期的開啟,就是行業重新洗牌的先兆,產業周期的先進入者通過技術專利和品牌優勢,實現對后進入者的戰略壓制和系統性封鎖。先進入者則會重新對市場進行規劃和布局,待時機成熟時一舉奪得市場制高點,三星便是抓住了LCD取代CRT之際,蟄伏9年之后一舉成為液晶行業的領頭羊。
準備進入面板產業的企業,倘若戰略布局時間點不當,經過前期融資、工廠建設以及設備采購后,面臨的可能就是盛極而衰的產業臨界點,而面板產業又是一個需要巨額投資的“燒錢”行業,業界不少專家認為未來國內液晶面板企業的日子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