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產業鏈 價值整合
面對2011年面板行業巨虧的大環境,T C L如何在逆市中前行?這可能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李東生給出的答案是全產業鏈的價值整合。
“未來的競爭中,中國企業要跑出來,一定是要有更好的產業鏈整合能力,TCL作為中國中第一家擁有全產業鏈能力的彩電公司,我相信這對于我們未來爭取更好的地位是應該有幫助的。事實上,2011年我們已經成為首家液晶電視銷量超過1000萬臺的企業。”李東生說。
薄連明曾到三星總部參觀,因為是合作伙伴,在參觀三星的LCD液晶面板工廠的時候,他了解到很多目前市場上還看不到的戰略性技術,這讓薄深刻感受到全產業鏈技術研發的巨大優勢。“很多技術是無法在整機環節進行設置的,只有在LCD工廠、模組工廠來做,在生產面板、模組的時候就設計出來了,這種面板本身自帶的顯示技術如果沒有,未來很難擁有競爭力。”
據了解,比如目前被廣為看好的3D顯示技術,就需要在亮度控制,鍍膜等技術方面對加工面板進行相應的設置,而這對于并不擁有自主生產研發能力的國內電視企業來說,無疑又將再受制于人。
“整機環節所做的技術上的改進是不夠的,所以TCL涉足面板并不主要在于考慮成本,而是因為如果沒有全產業鏈,就無法研發相關技術。同時,在面板和模組這一前段的改進,是別人無法模仿的,像做面包一樣,我從改造面粉的質量、營養含量入手來做,這是本質上的領先。”薄連明介紹,目前T C L已經擁有300多項涉及面板領域的專利技術,雖然無法與三星、夏普等相比,但也為未來積蓄了研發能力。
而以三星為例,技術專利非常之多。李東生告訴《英才》記者:“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才是三星的優勢,而TCL并不是為了自己生產面板便宜才去這么做,而是為了獲得更高附加值,整機環節只控制20%的價值量,這樣我控制100%的價值量,利潤空間是不一樣的,利潤空間也肯定不一樣。”
隨著液晶面板價格的下調,2011年各大液晶面板企業都在下調產能,據媒體報道:友達在6月減少采購玻璃基板,幅度達15%;奇美電縮減玻璃基板訂單約5%,產能調制80%;三星、LG Display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持續調整產能;LG原計劃在廣州投資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已經推遲。
“去年T C L的液晶電視出貨突破1000萬臺,僅采購三星面板就達到47億元,即使價格下調,產能下降,上游依然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好的時候,他們肯定會供應自己,如果沒有自己的面板,永遠被人家卡住脖子,替韓國、日本、臺灣地區的面板企業打工。”
華星光電半數產能將自身消化,另外供給其他廠商,而這種臺灣面板企業不具備的下游銷售整合能力,會幫助TCL度過這個冬天。
生存根本 核心優勢
三星是TCL對標的跨國公司之一。李健熙在法蘭克福宣言所講:“除了妻子和兒女,其他一切都要變”,更成為采訪中所有TCL高層共知的一段佳話。
“三星原來并不特別強大,它真正強大是從1993年以后,發表法蘭克福宣言,進行新經營運動”,薄連明告訴《英才》記者,在經歷了國際化傷痛之后,2006年6月14日,李東生所寫《鷹的重生》正是類似法蘭克福宣言一樣的檄文。
在采訪中,問及李東生TCL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工業能力是生存的根本,要做到效率、速度、成本綜合競爭能力在行業中的比較優勢。
李東生的回答正是當下中國制造業普遍尋求的核心競爭優勢,無疑這也是TCL能夠從小到大,從失敗轉向復興的核心優勢。
其實,除了工業制造能力之外,中國企業家并不缺乏調動各種資源的能力。
三星的成功一部分源于韓國政府對于其的大力扶持。而談及華星光電項目,李東生說:“這240多億,是因為我要做這個項目,才能夠在各方聚到這個錢,這也是順應國家的科技戰略,才有資格去和國家說你要怎么支持。如果不做這個項目我是找不到這個錢的,并不是說這個錢現成的,可以隨便選擇投資的方向。”
中國企業家也不缺乏國際化的魄力。
薄連明在分析并購湯姆遜失敗的時候認為,聯想的國際化比TCL更為順暢一點在于,PC制造業當時沒有掀起像LCD代替CRT這種產業的革命性的躍進,而這種產業變革和國際化整合的共振,讓TCL變得非常痛苦。但即使如此,TCL仍然迅速擺脫了低迷的整合期,其在歐美主流市場的電視銷量、移動終端的銷量仍然在國內同行中領先。
當然,中國企業更不缺乏管理的效率和低成本的勞動力成本。
但是這種以比較優勢取得的競爭優勢,能否真正讓中國企業在微笑曲線上獲得做大的利益呢?
鎖定較低的制造利潤率,無疑是目前中國家電制造業無奈的生存現狀,因此只有不斷尋求規模數字的提升,才能通過市場份額的擴大而獲得更多的利潤,這也成為了中國制造類企業的共通模式。
但是,正如埃森哲中國區主席李綱所言:中國企業如果僅僅依賴于規模而沒有持續性的創造股東利益,就會造成單方面追求規模,而很難在創造價值、利潤、抵擋風險方面比同行做得更好。
獨家高端領袖對話
面對最長的產業冬天
面板投資將降溫
《英才》:2011年面板產業在集體虧損,你對這個產業前景怎么判斷?
李東生:確實,2011年是液晶產業發展過程中最長的一個冬天。這一次調整,下的幅度特別深,而且周期比較長,所以對整個行業影響比較大。主要原因是受歐美經濟的影響,金融危機事實上已經引發了經濟危機,歐洲和美國市場需求在2011年有很明顯的放緩。
在2012年,雖然金融形勢比較嚴峻,但是我個人還是謹慎樂觀的來看。這種行業的周期性還是很明確,從全球對液晶面板顯示產品的需求來看,還是穩定增長,只是這個增長的速度在放緩。未來能恢復增長,因為在歐美,液晶電視市場需求的總量,已經完全取代了顯像管電視,未來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市場也會逐步的完全取代,除了這一個存量市場取代效應之外,還有大量的商業應用。在電梯上、車站、銀行可以看到大量的顯示屏,所以,全球市場的增量,應該在不太久的將來就會趨于一種平衡。
我個人比較樂觀的看,在2012年第四季度,產銷可能會趨于平衡。
《英才》:萬一第四季度不如預估的好,你怎樣應對?
李東生: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終究一定會平衡的,只是說時間可能會拖慢兩三個季度,如果這樣,對我們2012年業績影響會比較大。但是從長遠看,這個影響不會很大,因為它畢竟是一個高資本投入的項目,經過這一輪之后,像前幾年那種大量擴張投資面板的行為,我認為不會再發生了。
前兩年,主要是韓國和中國臺灣在競爭,競相擴大產能,都想成為第一,現在已經很明顯看到,走這樣的路線風險挺大,至少臺灣企業已經沒有這種再持續投資的能力了,而韓國企業,也會比較謹慎地去處理擴大產能的事情。
就算2012年我們不能做到經營性盈利,如果不考慮折舊的因素,我相信在現金方面應該做到正貢獻。
《英才》:但是投資者蠻關心將來怎么折舊。
李東生:這是有標準的,我們是按照國內京東方的做法,采用七年的折舊。
《英才》:但會不會因為三星比TCL投資早幾年它提前完成折舊,那它可能就有降價的利潤空間,而TCL沒有。
李東生: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已經和三星、L G做比較,是有比較明顯的差距。他們折舊是五年加一年,就是五六年,我們是七年,多達兩年。關鍵來講他們投入這個產業已經將近十年了,有一部分設備已經折完了,所以在前幾年T C L要面臨一個很大的壓力,實際上我們辦這個項目的時候都已經做了考慮。
我們主要銷售在國內,國內進口面板有個關稅,現在是3%,我們希望2012年能夠適當地提高一點,同樣的發展中國家,像巴西、印度他們的關稅都比我們高;另外各地都有一些支持高科技的產業政策,希望這些政策也能夠幫助我們降低折舊的成本,當然這個還要和相關部門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