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困擾 等離子行業的難點透露
○ 產業層面
如果要仔細分析等離子產業近年來連續遇到的增長乏力問題,首先還要從等離子的產業鏈結構說起。
在前文介紹各個主要等離子廠家的時候,我們就提到了各個等離子業者基本都遵循了一條“垂直整合”的道路。即每個品牌都要負責從產品的原材料生產、到成品設計、制造、銷售的各個過程。這種模式雖然有助于企業保持核心知識產權、提高產品質量控制水準、增強內部溝通能力,但是也存在著不少弊病:例如使企業的管理官僚化,失去對市場的敏感性。此外,等離子業者之間也缺乏必要的合作,造成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缺乏向心力,對于推動整個等離子產業的積極發展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
反觀液晶行業在近幾年的崛起,他們所走的道路和等離子行業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液晶行業中雖然不乏類似夏普、三星這樣的垂直整合企業,但是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從背光模組,到濾光片、到TFT面板、再到驅動電路...整個行業的成員密集度絕非等離子行業可以比擬。
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我們認為技術門檻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等離子由于技術要求較高,因此只有較少的廠商掌握了核心技術,加上這些廠商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而制造的種種壁壘,都導致了整個產業不能快速、廣泛的發展。而液晶的技術門檻相對低很多,豐富的產業資源絕對是液晶走向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 產品層面
從前文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等離子在2007年之前,基本上都能占據全球平板電視總體出貨量的25%左右。但是到了2007年,這一比例卻直線下降,到了2008年這一數據也下滑到15%左右。
從產品層面觀察,導致等離子市場占有率一直落后于液晶的原因有2個,一是等離子在小尺寸產品線上的缺失,導致絕大多數37寸以下的平板市場都拱手相送給液晶行業。雖然等離子在大尺寸方面占據優勢,但是從需求上來看,小尺寸所占的比例要遠高于對大尺寸機型的需求量。
第二個原因就是產品規格的落后。2007年可謂是高清電視的普及元年,絕大多數消費者都開始接受“高清”的概念,并考慮購買高清規格的產品。液晶因為技術上的優勢,可以比較輕松的達到較高的分辨率,而與此同時等離子因為技術的原因,只能在標準清晰度附近徘徊,這就導致了很多消費者專而購買液晶機型。特別是隨著全高清概念的火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8年上半年期間。直到08年松下、三星等企業陸續推出全高清的等離子產品線后,這種局面才出現短暫的緩和。
○ 價格層面
雖然等離子在顯示效果方面接近CRT電視,具有較好的性能,但是在產品的價格上相比于同尺寸液晶機型并沒有太大優勢。液晶業由于成員眾多,競爭激烈,因此液晶電視廠家可以通過很多方法減少成本,或者開展力度很大的促銷活動。而等離子廠商由于大都是垂直整合型企業,產品綜合成本較高,因此難以承受和液晶一樣的價格大戰,這就導致用戶數量最大的中低端市場中,等離子也難以占據很多的優勢。
2009年由于液晶方面的價格再次大幅跳水,一向在大尺寸方面占據優勢的等離子再受打擊。以中國市場為例,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多款萬元級別的55寸全高清液晶電視,而等離子老大松下的50寸高清機型價格也在萬元左右浮動,液晶的產業優勢再次在價格上體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