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聯想、樂視,不同的產業戰略
小米、聯想、樂視,過去一年的成績迥然不同,但是,筆者并不認為這所謂的“一年成績”能認定,這三者的成敗功過:實際上,三者截然不同的成績,更與三者截然不同的“發展戰略”緊密相關。
設計公司的小米。小米在手機上的成功,是多方位的:定價策略、饑渴營銷、UI體驗等等。這其中,普通人看的最多的是小米的“營銷成功”,甚至很多人認為小米就是一個“營銷公司”。筆者雖然不否認這種認識,但是筆者更原因挖掘小米在營銷背后的價值——那就是小米也是一家設計公司。
作為設計公司,小米不僅立足于營銷優勢來整合電視產品線,更期望以擁有“自主設計血統”的產品,來扛起小米彩電市場的大旗。例如,小米第一代產品,在關鍵的屏幕選擇上并沒有“為先進是從”,在芯片上也沒有“為簡單高效是從”。小米的目標是整合市場上最具有性價比,同時兼顧高性能的資源,創造一款“對得起購買者”的產品。這里面,小米要解決很多技術問題、市場定位問題。
但是,電視設計對于小米是一個新課題、電視市場的消費需求對于小米也是一個新課題、電視UI等更是新課題,甚至電視生態上,小米還沒有“立錐之地”。所以,小米必須“嘗試電視”。這一嘗試就是一年的時間:下一代小米電視已經被推到2014年9月發布!
盒子、路由器、電視平板,游戲、UI、支付平臺,小米期望的是至少包涵這些的一個擁有小米設計的“電視生態”。這一系列的產品也被看做是,小米2014下半年真正的重頭戲之一。
硬件公司聯想:用作PC的方法做TV!這是人們對聯想2014新品S9的最新詮釋。這種做法也符合聯想的血統。在PC產品上,作為全球第一的大佬,聯想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就是硬件!同時在手機產品上,作為國內一線大品牌,聯想也更多的給業界留下了“硬件”的形象。
但是,硬件的聯想,并非是說聯想不注重彩電的產品生態:聯想的彩電戰略,恰恰是基于生態體系的演化而提出的,這就是PC、手機、電腦和彩電的四屏,以及后臺的服務體系,所謂的“一云”。聯想的策略只是,依據自己品牌的內涵、自身最擅長的方向,制定了一個更為傾向于“硬件”的自主產品體系。
聯想強調硬件,就如同小米強調設計一樣,源于品牌最核心的優勢價值,也源于品牌的血統。但是,在彩電產品上,消費理念畢竟和PC或者手機不同。彩電產品線的構架也與傳統PC差異很大。這就出現了一個“何為合適的聯想硬件彩電”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聯想在細節產品上,以及營銷、渠道和售后等一系列戰略性產業環節上的各種問題之后,硬件的,可以匹敵PC事業的聯想彩電才會出現。
不過,作為一家擁有龐大野心的彩電新秀(聯想甚至期望彩電會成為自己的下一個PC和手機),聯想的耐心和后臺資源,足以支持,保障這家企業進行更長時間的市場“實驗”。
“心”本不在彩電上的樂視!與小米和聯想不同,樂視的核心競爭力與硬件毫無關系,甚至于硬件的設計也沒有關系——樂視是一家視頻內容服務商,樂視賣電視的核心一直都在“視頻內容”上,而非電視自身。
樂視是彩電企業中,最可能獲得“長尾收益的商業模式”成功的企業,因為他自身就擁有內容優勢,擁有很長、很長的“彩電產業鏈尾巴”。這是,樂視始終能堅持高配低價、成本定價的原因,也是樂視對于“銷量提升”異常關注的原因。同時,樂視在產業模式上,更為依賴于代工企業,無論是制造、設計、采購,代工企業對樂視的彩電銷售更具保姆特色。實際上,樂視彩電正在成為“依仗內容”優勢的純銷售公司。
樂視在彩電產品上的定位和價值鏈條都更為簡單和清晰,與此相應的是樂視的產品和市場戰略也更為簡單和清晰:樂視甚至不需要“實驗”自己的產業策略,它固有的清晰邏輯,使其彩電產品的價值點,直接落到了銷量數據,這個指標上。因為,只有規模上有優勢的樂視彩電,才能真正牽動其產業鏈的“長尾端”。因此,消費者可以看到,便宜高配的樂視電視,以及樂視“急速豐富”的產品線。
完全不同的出發點,以及完全不同的產業目的,決定了雖然小米、聯想和樂視都叫做“互聯網”彩電企業,但是他們的市場戰略、戰術行為卻完全不同。這也就決定了這三者在初期競爭市場上,截然不同的“成績表現”:小米為了長期品牌目標,不得不高度壓制初期市場的消費需求;聯想則需要制定一個更為龐大和系統的彩電產業策略;樂視則“直指銷量目標”和“內容的長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