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8月15日開始的價格戰,8月16日爆出戲劇性的一幕。
8月16日,9點多的時候京東劉東強在微博上說,“沒有耐心陪著蘇寧10元、10元的降價了,今日上午11:00--12:00,直接發放2000-300和3000-500的大家電優惠券,相當于每件便宜300-500元”。而分析則認為,相比直接的降價,優惠券的水分更大。而且這是常規促銷方式,與此前劉的“價格戰”的豪邁做派不符。例如天貓商城,就天天都有很多優惠券可以領取使用。
直接降價改為發優惠券,本質反映了京東價格戰烈度的降低,是京東示弱的一種表現。雖然,這一做法有助于將“價格戰”焦點,從國美蘇寧線上線下同價的策略上,再次轉移到京東身上。但是,京東如此反應已經說明,京東在撈夠了人氣后已經在尋找“退路”了。
在價格戰過程中,京東的收益主要體現在大玩人氣上:不僅是網店商城人氣暴增,同時也帶動了“投資市場的人氣”——后者才是京東最需要的。2012年持續處于虧損性成長的京東,又到了需要輸血的時候。有消息稱,原定2012年5月的京東IPO由于估值過低擱淺,6月開始的第四輪融資多次遭遇“閉門羹”,更有消息傳出因為資金緊張其上海亞洲一號物流基地的土地已經轉讓。京東希望此次價格戰,能夠激起投資人的興趣。
因此,多數分析認為美蘇京東價格戰的高潮已經結束,落幕的儀式已經開啟。輿論焦點也已經從京東開始爆發出的魄力、中期的真假降價,開始轉向價格戰中參戰者暴露的“短板”上來。
例如,價格戰中,京東樹立了兩個敵人蘇寧和國美;京東還損失了誠信透明的網商價格形象;這次戰爭使得更多的人意識到國美蘇寧的網商部分也很值得選擇,為對手打了“廣告”……
雖然對于此次價格戰的長效影響,現在還不能一一窺見。但從公觀策劃的角度看,京東玩的是無比嫻熟,不過繼續發展下去,最終結局如何卻不一定是京東“HOLD”的住的。那些超出京東預期的力量,才會是后市真正決定成敗的關鍵。對于以此次價格戰為標志的“傳統家電渠道”上網運動,相對弱小的京東還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而不能渴望通過這次這樣的營銷大戲 “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