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中國彩電業應團結“自救”擺脫被動
三木
面板供貨不足、日韓揚起價格屠刀,產業鏈任何環節出現意外情況,都會對中國彩電市場產生嚴重打擊,毫不夸張地說,這就是目前脆弱的中國彩電業的真實寫照。
從表象上看,彩電業的尷尬現狀都是外力所導致的。不過這也說明一個問題,直到現在,喊了多年的中國彩電業要做大做強的口號還只是口號。
每當看到國內品牌在彩電市場不得志的時候我們總會站出來呼吁。如2007年上半年液晶面板出現供不應求時,我們呼吁國內企業應該抱團同日韓面板廠商開展談判,建議中國臺灣面板企業和大陸整機廠商開展合作找到共贏的交集;今年上半年,三星、索尼、夏普和LG發動價格戰時,我們呼吁行業不需要惡性價格競爭,應該還行業公平的競爭環境。
不過從結果來看,彩電業仍舊缺乏“自救”的意識,這不僅體現在現在被動的平板市場,就連下一代顯示技術方面,也顯露出被動的征兆。
時至今日,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應該是下一代顯示技術中脫穎而出的一個,國外實力雄厚的消費電子企業如日本索尼、韓國三星等已開始涉足。而大部分國內彩電巨頭在這方面卻采取不作為或少作為的方式,認為目前談OLED為時尚早。不過國內彩電企業應該明白,在傳統家電產品向IT產品快速轉型的今天,電視的生命周期在縮短。
所以國內彩電企業一開始就落后的話,在OLED時代,國內企業同樣會陷入無核心競爭力怪圈,同樣會遭遇冬天。
客觀地說,指望一兩種技術就能改變目前中國彩電業的處境并不現實,不過如果國內企業不積極參與到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研發工作中來,等下一個顯示周期來臨時,國內企業處處受限他人的尷尬肯定還將繼續存在。
當然,上半年國內彩電企業集體涉足液晶模組制造的事讓我們多了一些感動,畢竟邁出第一步,第二步就有了可能。不過不能回避的問題是,目前海信、長虹、康佳、創維、TCL等國內五強企業各顧自己發展,如何整合五大廠商的優勢來共同做大、做強中國彩電業則是大家都該思考的問題。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中國彩電業進入又一個冬天的時候,我們更要呼吁主管部門行使好引導、組織行業健康發展的作用,企業之間實現優勢資源互補,而媒體同樣需要給行業更多鼓勵,營造公正客觀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