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產業支持不足是市場失利主因
目前等離子業界廠家僅有松下成功解決了42英寸產品全高清化的問題,并實現量產。產能位居次席的三星雖然也在今年投產了一條新的P4等離子屏生產線,使其年產能從430萬片提高到730萬片,但是該條新線被定義成主要生產50英寸產品。由此,三星SDI的所有等離子模塊中,50英寸的生產比例將由原來的34%提高至44%。而LG在今年升級A3生產線產能的時候,也僅是增加了成品率和生產效率。日立則已經明確把等離子產品重心轉移到了50英寸級。
松下能成功解決42英寸等離子產品全高清化的問題,也是松下堅守42英寸市場的信心來源——雖然目前該產品被指責技術不成熟,從在亮度低、功耗高、發熱大、成本增加等問題,但是畢竟從無到有是一項重大的突破。然而業界分析認為,僅依靠松下自己的實力并不能推進42英寸全高清等離子的產業化進程。目前該款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表現并不理想。
產業支持對市場拓展具有重要作用,松下自己也有明確的認識。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家電營銷公司副總經理繁実建史表示,這(注:“這”是指在產業規模上,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目前液晶技術產品均占有優勢)主要是因為液晶的上游供應商遠遠多于等離子,而且液晶有很多上游供應商是專著于面板生產的,而幾家等離子面板技術廠商都兼有整機生產和銷售。在液晶面板供過于求的情況下,降價以及尋找更多的終端產品制造企業合作是非常正常的。
事實上,束縛住等離子產業手腳的最核心因素就是產業規模不夠。專家表示,以往在CRT時代家用彩電的尺寸通常是29/34英寸產品,而該尺寸產品升級為平板產品的合適尺寸應該是37/42英寸。尺寸的上揚主要是平板產品技術特性決定的:更小的房間能夠容納更大尺寸的屏幕,而平板的最佳觀看距離也小于傳統CRT電視。這也是傳統的等離子電視將主流尺寸定為在37/42英寸的原因。
但是,消費者對產品新特性的認識不會一躍而促。目前國內市場,32英寸液晶電視的市場規模已然占據平板產品銷售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三四年前,32英寸及其以下尺寸產品的銷售比例更是高達80%。消費者選擇小尺寸產品的理由主要表現為價格優勢和與CRT產品尺寸線對應選購。
近三年隨著平板產品價格雪崩式的降價,目前同尺寸產品價格已經不及三年前的三分之一,逐漸使32英寸以下尺寸脫離主流市場。而在今年上半年,32英寸以下平板電視產品的銷售情況更是出現了60-80%的負增長。然而與此同時,32英寸的比例卻下降不大,依然占據平板電視銷售數量的頭把交椅。
專家解釋這是由于傳統CRT彩電尺寸分布造成的后遺癥。消費者往往把同尺寸產品,或者尺寸稍大的產品作為CRT產品換代的替代品。而在中小尺寸上液晶技術的優勢必定注定液晶電視廠家不會花很大的力氣去引導消費者選購自己真正合適的尺寸。
平板電視進入普及化進程是從04/05年開始的。而在05/06年以切割大尺寸液晶電視為主的第8代屏幕生產線尚未建成,僅有三星一條7代線不足以推動帶尺寸液晶電視的發展。液晶屏幕以6代線為主的生產格局注定了市場主流尺寸會集中在32/37/40英寸。其中32英寸將是主流尺寸,具有最高的切割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產品線的小尺寸化決定了廠家不會主動宣傳大尺寸產品的優勢。同時相對較高的價格也決定了大尺寸產品會晚于小尺寸產品進入公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