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陣營集體退出42英寸市場
十一前后,伴隨著日立42英寸全高清液晶電視的推出,又一個知名彩電品牌開始離開等離子電視的主要戰線,并倒向液晶一側。而在此之前,國內平板市場已經先后有三星、LG把等離子產品的主要市場方向放在了50英寸及其以上尺寸市場,而飛利浦更是直接退出了國內等離子市場,全力主攻液晶產品。
在平板市場,依然把42英寸等離子作為主要產品方向的企業僅剩下松下一家。其在售42英寸等離子電視型號幾乎相當于日立、三星、LG三家企業的總和。產品線涉及標清、高清、全高清產品,產品布局異常豐富。這與市場上,等離子產品日漸稀少、經營日益蕭條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就在幾年之前,等離子產品還曾經是平板市場的最主要產品類型。在2000-2004年,彩電市場最主要的平板產品均是等離子技術產品。當時,液晶電視幾乎全部集中在小尺寸上。在04和05年,伴隨平板產品的大規模價格調整,等離子電視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數量從10萬臺規模,猛增到70萬臺以上,在40英寸大尺寸產品中,等離子產品更是占據了70%以上的銷售份額。
等離子陣營集體退出42英寸市場
在這個時期,國內品牌彩電廠家也是等離子技術的忠實支持者。其中廈華的等離子產品的研發可以從上世紀算起,而海信平板產品占據國內領導地位也要從02年的等離子電視生產線的建成說起。出現這樣的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等離子電視技術成熟早于液晶電視,特別是在大尺寸上,等離子技術在早期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
但是,好景不長,從05年開始,國內等離子電視市場進入衰退期。06年這個趨勢更加明顯。由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和中國家電網共同發布的《2006年度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白皮書》顯示,2006年液晶電視銷量達387萬臺,等離子電視銷量則僅有80萬臺,雙方大致呈5:1之勢。
另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相關統計數據,06年等離子電視產量明顯滑坡,前5個月等離子電視的產量僅為21.8萬臺,同比下滑24.7%;同時期液晶電視產量為243.5萬臺,同比增長161.5%。
據數據顯示,06年國內彩電品牌中僅有長虹、海信在等離子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合計14%,而位列前三甲的松下、 日立、 LG則占據超過一半的份額。在05年底06年初,以東芝、索尼為代表的部分彩電企業宣布退出等離子領域,轉而將產品線全部集中在液晶電視領域。這進一步導致了等離子市場份額的集中。到今年上半年,僅松下、日立就占據了國內等離子市場銷售數量的70.6%和銷售額的81.7%。
時至今年下半年,國內等離子陣營的市場占有率進一步衰退。據中怡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十一期間作為等離子電視主要支持廠家的松下,在國內平板市場的銷售量沒能擠進前十名。在今年2-8月的銷售數據中,松下也排名前十之外。但是,另據賽諾市場研究公司數據表明,在06年上半年,松下憑借等離子產品的優勢還一度占據40英寸以上平板銷售市場的首位。
在松下的銷售業績下跌的同時,其它主要的等離子產品廠商更是紛紛以退為進,轉向對液晶電視產品的支持。其中韓系廠家,LG、三星紛紛在秋季新品中重點推廣液晶電視,而等離子產品新品只集中50英寸上的一兩款。另一家主要等離子產品生產企業,飛利浦更是低調的退出了國內等離子市場,轉向主攻液晶電視。
此外,曾經在02年、03年一度成為全球等離子老大的日立公司,也推出了其旗下首款大尺寸液晶電視:一款全高清的42英寸液晶。其同時上市的產品還包括兩款50英寸等離子和一款42英寸等離子產品。該42英寸等離子產品不滿足國家高清標準,售價也遠低于日立同期上市的42英寸液晶產品。42英寸液晶電視已經成為日立42英寸平板產品的主打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