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技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就不會收回足夠的可用于技術研發的資金,相對的,沒有新技術的開發,企業就會被市場遠遠甩在一邊。一向注重技術研發的三洋在市場萎縮,收入窘迫的情況下,也不得不陷入了技術與市場的惡性循環。這種循環,最終鎖定在了公司的經營業績上面。
按照三洋公布的2004年財報,三洋的凈收益是134億日元,每股收益7.2日元,每股現金分紅達6.0日元,每“美存托憑證”收益為36日元,現金分紅為30日元。
如果這份財報真得像《朝日新聞》所披露的那樣,有1400億日元的虧損沒有做并賬處理,那么,2004財年的凈收益就會成為一個巨大數字的凈虧損,股東收益與分紅也就會化為烏有,而管理層更是難辭其咎。
“我們有必要來看看三洋當年的股東結構與高管層背景,直到2004年的近半個世紀中,公司創辦人井植歲男(ToshioIue)家族一直保有對三洋的控制權,2004財年正值其子井植敏(SatoshiIue)擔任公司董事長,其孫井植敏雄擔任CEO的時候。”陸華說,“有可能在他們看來,1900億日元的虧損作并賬處理,那么三洋的‘股價’,‘管理人薪酬’,‘股票’,‘銀行貸款’,‘在上下游產業鏈中的信譽’都會受到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很可能破壞三洋醞釀已久的重組計劃,因而三洋寄希望于未來的企業變革,及變革后企業更高利潤對這筆虧損的沖銷。”
可以說,如果三洋的重組計劃很快在市場上獲得成功,三洋的假賬問題很可能會瞞天過海,就像許多渡過財務危機的企業曾經的做法一樣,三洋還是三洋。
然而,三洋的重組變革在短短的一兩年內收效甚微,產品銷售疲軟,經營業績欠佳,作為遮羞布被寄予厚望的“未來利潤”已然難以成形,2005年財年三洋的虧損達到1715億日元。
在這種情況下,井植敏力邀由記者出身的女董事野中知世接任CEO以轉移人們的視線,同時推舉自己的另一個兒子井植敏雅出任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COO)。
正如媒體當年預測的,在電子行業還算資歷很淺的野中知世根本難以扳回敗局,2006財年,三洋虧損更是達到2057億日元。
2006年2月8日,賬面已是“衣不蔽體”的三洋不得不向股東宣布,“實施增資計劃,吸收高盛集團、大和證券與住友三井金融集團集體注資3000億日元(25億美元),用于恢復財務健康,并推進結構變革。”
由此,三洋勉強渡過破產危機,但管理控制權也轉移給了這三大投資機構,為假賬的暴露準備了人事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