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資后很快取得三洋管理控制權的高盛集團、大和證券與住友三井金融集團,都是馳騁全球資本市場數十年的老牌金融機構,而為什么在當年注資之前沒有審計出或者沒有披露出1900億日元的虧損呢?”來自方正投資的柳忠英女士分析說。
為什么在其注資完成后的第一個財年結束前,恰恰是這個時候,被粉飾過的1900億日元的虧損得以暴露出?是這些金融大鱷們不想為昔日井植家族的問題買單,還是另有其他的隱情?
或者,從三洋近一年來頻頻推出的治理舉措不難看出些端倪。
“增資計劃”宣稱,為改善三洋的財務狀況,加大研發力度,三洋在2006財年需要2200億日元的投資,2007財年需要2300億日元,而且,結構改革的加速和實施更是需要1000億日元,因而不得不引進金融集團的高達3000億日元的注資。
然而,與注資一同到達的,是對控制權的要求。2006年2月24日,三洋召開股東特別會議,簽署了注資后的公司章程,該章程規定:董事會成員由不多于15人減少為不多于9人,并縮短董事任期為1年。同時,為了使董事們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章程中也通過了這樣的條款:對董事責任的限制范圍在法律要求的幅度之內。
在上述的股東特別會議上,有7位董事會成員被重新推選,共有4位新的外部董事加入了董事會,兩位新董事來自于大和證券,另兩位新董事來自于高盛集團,管理控制權也由此發生變更。
隨后,高層管理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革。
2006年6月23日,三洋再次召開董事會會議,再次通過一項決議,在上述的外部董事中,兩位被再次推選,擔任董事會當天會議的執行董事。
為了保證董事會成員高效完成工作任務,公司決定,每月召開一次董事會,做出重要決策,并檢查董事們的事務執行情況。而且,三洋廢止了以往選任CEO,COO與CFO的體制,取消了基于該選任體制的頂層管理會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新管理成員組建的“籌劃指導委員會”,作為三洋的決策實體。
來自日本三洋全球總部的一位員工告訴記者:“該決策實體的成立,進一步加強了董事會對公司業務的控制。事實上,為了便于每次董事會會議都能夠深思熟慮和提升管理效率,所有董事會成員都要參加每月至少兩次的‘籌劃指導委員會’會議。”
可以說,這番舉措極大地加強了三洋的公司治理,但它還會產生一個副產品,就是對之前的假賬(如果假賬屬實的話)來說,以前的管理層再也捂不住了。
“新上任的班子絕對不會為之前的股東承擔假賬的責任,力量雙方一定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博弈,最后一方決定暴露此事,他們按照其他跨國公司通常的做法,選擇在注資后第一個財年結束,也就是2007年3月31日到來這前找機會暴露進而撇清這件事情,因為到以后就沒有機會了!毕嚓P分析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