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儲能在新能源體系中的占比不斷提升,安全風險問題同步放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已發生近百起儲能火災事故,覆蓋不同規模的電站和多種應用場景。事故暴露出在預警識別、滅火處置和應急聯動等環節依舊存在薄弱點。與NFPA 855、UL 9540A等國際標準形成的完整技術閉環相比,國內體系建設尚處于加速補齊階段,亟須針對電化學風險特性建立獨立、可執行的技術路徑。
在這一背景下,儲能消防企業通過標準參與、技術研發和交付體系建設,推動行業由分散探索向系統化防護轉變。及安盾消防正是在此過程中,通過實踐與技術積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儲能消防解決路徑。
一、標準建設:推動行業規范化進程
標準化是儲能消防體系建設的前提。近年來,及安盾參與了15項國家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涵蓋鋰電儲能系統安全設計、氣體與氣溶膠滅火系統以及安全性評估等技術領域。
當前,其參與的GB 50370《氣體滅火系統技術標準》和《鋰離子電池儲能電站防火技術規程》修訂,將工程數據、實驗驗證結果轉化為標準條文,為國內儲能消防技術提供了可執行的參考路徑。
二、技術能力:驗證與制造并行
儲能消防標準落地需要技術基礎的支撐。及安盾已建立專利、認證和生產能力體系:
知識產權積累:獲得900余項授權專利,包括氣溶膠配方、結構設計及控制技術等核心環節。
認證成果:2022—2025年,8款氣溶膠滅火裝置分別通過UL Solutions、BSI、CSIRO等國際認證,符合UL/ULC 2775、BS EN 15276、AS 4487等多國要求。
制造體系:及安盾科技園建有自動化生產線和檢測系統,年產能可達1500萬只氣溶膠藥柱,并配備物料與批次追溯能力,滿足不同規模工程的配套需求。
此外,其與應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成果已發表于《電池工業》期刊,為儲能模塊燃燒特性分析與滅火劑性能驗證提供了實驗支撐。
三、綠色路徑:環保型滅火劑適應國際規則
在“雙碳”戰略與國際環保法規的約束下,儲能消防產品的綠色化趨勢逐漸明確。自2022年起,及安盾開展環保型滅火劑研發,重點解決原料友好性、化學穩定性及材料兼容性等問題。
2024年,其產品完成GC-MS檢測,覆蓋歐盟《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第2024/590號條例》中的95項限用物質,并建立ODS物質使用與進出口控制機制,確保產品在出口環節滿足法規要求。
四、交付保障:數字化產能提升響應能力
儲能項目多集中在特定建設窗口期,對交付的時間與質量提出了高要求。2024年,及安盾科技園數字化產能平臺建成,覆蓋生產、倉儲、出庫與追溯環節,配合全檢+抽檢機制,實現交付過程的可追蹤和高效運作。該平臺為國內外儲能項目提供了批量交付和合規復核的保障。
從標準建設到技術驗證,從綠色產品到數字化產能,儲能消防體系的逐步完善不僅是單一企業的任務,更是行業整體能力升級的重要方向。通過持續的標準化、技術化與國際化建設,儲能安全有望在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實現風險可控,推動能源體系在安全基礎上的可持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