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彩電業的真實寫照
2012年一部“泰囧”火了國產電影業。然而,這種“人在囧途”的傳奇卻并非全部來自于導演編劇的“杜撰”。在跨國巨頭“強權”下的國內彩電業就是一部真實版《泰囧》的主人公。
2006年前,甚至是去年、前年,在長達十年的液晶彩電普及的過程中,國內彩電企業都深受“上游制肘”。三星、奇美等對市場的操控主要表現在:1.面板價格下降時,集體協商減產面板保穩價格;2.下游征集市場火爆、面板供應充足時,強行提高價格;3.下游火爆、面板供應不足時,優先供應三星、LG、夏普、索尼、飛利浦等上游行業內客戶,國內彩電業面臨斷供危機;4.面板技術進步時,先進產品優先供給上游行業內客戶,造成國內彩電企業新品發布持續落后;5.利用壟斷聯盟,降低產品的售后和質保周期,損害彩電企業和消費者權益……
在彩電企業過去的十年內,尤其是06年前后,國內彩電產業幾乎年年會遇到以上的數條不公平待遇。上游企業的供給壟斷的直接影響是,國內彩電企業在平板市場的份額,06、07、08年,在7成到3成之間的跳躍只需要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由于沒有上游市場的議價和控制權,產品熱銷的時候不得不面臨無貨可買,產品積壓的時候還需要拼命進口上游面板材料,辛苦獲得的市場份額可能由于上游供應不足轉瞬即逝,熱銷時節的盈利旺季卻商品供應不足、淡季為了保障資金鏈和供應渠道的流暢不得不虧本促銷等等局面……
不能控制上游供給、沒有穩定供給支撐,就不會有穩定的企業戰略。沒有核心供給的支持,技術創新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實驗室里,變不成市場里的產品。上游供給不穩定、自身出貨不穩定、市場份額就不穩定,渠道關系也不穩定。——三星等六家企業在液晶面板行業上游的操控對國內彩電業的影響絕不僅僅是目前退還的一個多億的“賬面價款”損失那么簡單,而是直接拖住了國內彩電產業做大做強的腳步,拖住了每個企業和整個產業升級發展的腳步,是浪費了一代彩電人數年的“青春”。
事實上,上游面板企業的價格壟斷和操控,對國際彩電市場的影響,還不僅僅是拖住了國內彩電企業的腳步這么簡單。
例如,三星和LG本身就是大型彩電企業。他們往往以優勢的價格、優勢的供給保障權,獲得第一時間最先進產品的市場供給。這促使二者成為了今日全球第一第二的彩電企業。此前,索尼曾經和三星合作建設過液晶面板廠。但是,即便是這種上游合作伙伴,索尼也會面臨個別時期的“供應不足”。對合作伙伴尚且如此,更何況純粹下游競爭對手的國內彩電產業界呢?
上游面板產業的價格操縱,也有利于強化日系彩電企業的競爭力。全球液晶面板產業早期技術均來自于日本相關行業。直至目前,韓國和臺灣面板企業,在設備和材料上依然對日本液晶產業界擁有或多或少的依賴。這種千絲萬絡的聯系,使得六大國際面板界和日本經濟界有著難以割舍的利益共同點。在面板產業上,優先和日本企業合作,尤其是在日本彩電企業愿意高價購買,或者像夏普和奇美那樣擁有深層技術合作的背景下,國內彩電產業面臨的是來自上下游的聯盟性的競爭。
面板企業的價格壟斷操控不僅拖住了國內彩電企業的腳步,更是加強了韓國和日本彩電產業的競爭力,使得國內彩電品牌確實面臨“內憂外患”的尷尬。——國內彩電產業整體的損失不是三個多億就可以計量的。
對于已經受到歐美韓中等國處罰的六大面板企業,他們得失又如何呢?一個必須被重視的是事實,六大企業聯合操控價格的階段,恰恰是面板行業技術進步最快、投資風險最高的階段。通過價格操控獲得更高收益,實際上是減少了這些企業的經營風險,并在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加速了外資面板行業的發展步伐。
當處罰降臨的時候,已經是數年之后。這時候的面板市場已經成為買方市場:沒有處罰,也不大會再有價格操控;面板行業已經羽翼豐滿,數億的罰款不算什么大數;面板行業已經實現進一步的市場集中,例如三星不再和索尼合作;LG也甩掉了合作伙伴飛利浦;群創和奇美合并,并和夏普結成戰略伙伴……這種產業集中使得即便不召開秘密會議,面板巨頭也可以對市場趨勢熟稔過人;同時,在日本經濟不振的背景下,日系彩電企業的萎縮,也加大了國內彩電企業的采購話語權、國內面板業的成長使得國際巨頭感到了危機的存在,這些因素都會使得市場的利益天平自然向國內彩電企業傾斜。因此,在單一產業內看,此時的任何經濟處罰,除了帶給彩電企業一筆額外收益外,都不會對行業發展產生短期的劇烈影響,不過這不意味著遲到的公平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