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逆市投資的風險
在合肥大舉投資液晶光電顯示產業鏈的同時,截止2012年中,全球液晶面板業已經持續近7個季度的虧損——這是自液晶產業誕生以來的最長的連續虧損記錄。
導致之一情況出現的原因很多。例如日本夏普和松下的虧損主要是由于成本難以控制:日元升值、2011年地震和海嘯造成的供應鏈中斷、日本國內全球最高的人力成本等等。臺灣地區面板也持續虧損的外資原因包括競爭對手的強勁表現,以及自身在市場布局上的延誤、缺乏本地下游產業支撐、上游產業對日依賴較韓國企業嚴重等。韓國面板企業的狀況要好于日本和臺灣,得益于韓元貶值、韓國本地上游配套的完善程度的增長,以及三星和LG彩電等終端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強勁表現,韓國面板業虧損并不嚴重,甚至在全球面板也疲軟的背景下出現了難得的盈利奇跡。
先比而言,國內面板市場起步更晚。去年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兩條8.5代線剛剛投產。產業進程布局的緩慢使得國內面板企業與外資巨頭的競爭成本更高。目前,作為全球排位第五的京東方,自2003年進入新時代面板大規模建設期以來,面板主業一直是賠得多、賺的少。
從下游市場消化來看,全球市場更不容樂觀。2011年彩電市場實際銷量低于2010年,聊2012年和2013年這種輕微下滑的態勢依然難以改觀。雖然筆記本和平板電腦市場的發展,以及手機大屏幕化的趨勢形成了新的對液晶面板產能的消化能力,但是這種市場需求的新增速度依然落后于全球面板業產能的提升速度。因此,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面板業還將在未來幾年處于相對產能過剩的狀態。
同時,海外8.5代線大致會在2014年完成設備折舊,到時海外市場的成本將再次降低。這對國內后起的所有8.5代線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全球市場的表現和宏觀需求并不對合肥鑫晟光電8.5代線有利。分析認為,這條生產線可能經歷比以往的8.5代線更長的盈利爬坡期。但是,從長遠看,國內發展面板產業的市場前景依然非常樂觀。
面板的下游消費主要是手機、筆記本、PC和TV。目前,我國在以上產品上都是最大的產出國、最大的出口國之一,同時也是全球前三甲的消費市場。僅液晶彩電,國內的年生產能力就達1.2億臺,占全球的一半左右,海內外銷量超過全球的四成。筆記本電腦產品,2011年全國產量達2.44億臺,同比增長32.38 %,預測今年市場增長在12-18%之間。而作為關鍵配套的面板產業,目前國內的市場自給能力依然較低。以京東方北京8.5代線的產能計算,最多也僅是滿足國內市場8%的需求。
因此,國內建設的液晶面板的產能具有極大的本地消化的特點。這和臺灣液晶面板產業、韓國液晶面板產業完全不同。同時,雖然液晶面板產業不是人力密集產業(例如投資達285億的合肥8.5代線僅需要4500名工人,資金人員消耗比低于造紙產業的五分之一,不及服裝產業的數十分之一),但是人力資源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依然很大。和日本面板企業比,我國面板項目在稅收、人力和土地成本上會更低。
與外資同行比,國內面板的市場競爭力顯而易見。根據數據顯示,今年4月國內市場液晶面板廠商出貨量整體增長,奇美繼續保持第一市場份額為33%,友達維持在17%,LG-Display為18%,三星為13%。其他廠商份額有所增加,主要是京東方、華星光電市場份額上升明顯,京東方出貨量占市場份額7.8%,環比上升68%,華星光電占市場份額的7.9%,環比上升59%。而到了5月,三星、友達等液晶面板廠商出貨量大幅下滑,京都方、華星光電則實現“逆勢增長”,京東方出貨量在當月已超越三星、友達和LG-Display,成為行業第二位。
在看到全球面板的困難的同時,也應看到國內面板行業和面板市場的特殊性,更應看到全球面板產業向大陸轉移的趨勢。目前,LG和三星,世界最大的液晶面板企業都在國內建設8.5代線,臺灣面板業也在考慮進一步擴大在大陸的產能布局。面板產能由科技發源地向市場需求地轉移的趨勢已經形成,并進入不可逆的過程。目前只有大陸擁有新建液晶面板線項目,日韓臺已經停止液晶面板新線的建設。研究認為,未來十年,大陸地區的面板產能將達全球的4成以上。而目前國內市場的自給率才突破兩成。未來市場空間依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