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長板的自我博弈
木桶理論在今天的經營界頗為流行: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個理論看起來那么的真實、自然,也被一些企業當做拼命彌補弱勢短板的“戰略”依據。但是,作為一個聰明人,海信卻發明了一種新的裝水方式:木桶傾斜放置,放緩短板的負面影響,進而發揮自己的優勢長板多裝水。
最典型的例子是,國內彩電企業的核心經營缺陷在于“缺芯少屏”。因此,很多品牌與屏幕或者芯片廠商合作,推出什么“定制”產品。例如,05年某彩電品牌宣稱采用三星七代屏提升市場人氣;07年開始,某彩電大廠拼命為LGD IPS硬質屏幕做“免費”宣傳;07年前后,某彩電企業將遙控器等方面的輔助芯片的突破作為宣傳賣點、某彩電品牌大力宣傳與臺灣一件中低檔彩電芯片供應商合作采購的“定制”芯片……
這些作為看似彌補了自己的短板,但是實際效果卻是將自己的短板暴露無疑。讓所有都知道了你沒有“這個方面的能力”。短期可以炒作出一些銷量,但是長期來看卻對品牌聲譽有著負面影響。
彌補短板固然是好的戰略,但是要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進行,并取得確實的成績,方可長期幫助企業在業績上的提升。否則,畫龍添足式的彌補短板,只會留下笑柄。反而,發揮長處,盡可能將自己的長處最大化,恰恰是企業應該采用的策略。
海信的做法是,把握住彩電終端這個行業的“品牌和品質”營銷規律。把信芯方面的成績盡可能轉化成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同時在屏幕采購上強調“A+”屏的新概念——你別管我能不能制造屏幕,或者采購誰的屏幕,我的承諾是我采購的是“A+”屏幕,我會給消費者最好的產品。同時,海信嚴把低端產品線的建設,杜絕價格和品質雙低端產品、對于簡單沖量的超低端產品市場保持謹慎的進入態度、努力提升市場同價位產品的應用體驗、努力推出高于市場需求的高端產品,樹立自身的產品科技形象。
國內彩電市場還是一個自由的成本競爭市場。海信深刻懂得應用市場競爭進行成本風險控制的理念:雖然掌握信芯技術、掌握液晶模組技術,卻并不期望建立統一的包干式的制造供給體系;而是在實現自我制造能力的同時,進行積極的社會化、市場化采購,充分利用國內1.2一臺彩電制造資源的市場溢價和競爭形成的“低成本趨向”,實現產品品質與成本控制和自身經營目標的統一性。
海信發揮長處避免短處的經營策略一個重要體現是“LED模組”的建設上:海信是國內較早關注LED模組技術的彩電企業,也是國內彩電企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的實際擁有者,但是,在模組建設上,海信卻沒能拿到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榮譽”。甚至,2009 年 11 月 27 日,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到的約 15 億元本應用于液晶模組建設的資金,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用完,同時建設方案也幾經調整——這體現了慎重使用僅有的“富裕”資金,謹慎看待產能擴充的收益、和小步快跑的產能成長策略。這有效避免了某些彩電企業投資液晶模組后,采購屏幕不及時或者產能過剩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