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到2012年之間,液晶面板企業在新技術方面動作不斷,具有其特殊的經濟背景原因,而不僅僅是技術升級進步的結果。
自10年以來,全齊液晶面板產業在金融危機因素和液晶面板產業自身趨向成熟的因素雙重作用下,出現了一些嶄新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銷售額的下滑。例如,2011年大尺寸(9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的出貨量達到7.03億片,比上年成長了6%,而銷售值卻不升反降,銳減12%,僅為755億美元。
屋漏偏逢連夜雨:全球液晶面板業在單位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和全球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早已經出現“銷售額和產值”下降的趨勢。截至2012年3月底,全球面板價格已連續19個月下滑,持續的價格走低讓面板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低谷,此后雖然略有提升但是增幅不大。而金融危機有進一步萎縮了消費市場,令全球液晶面板產品需求增長緩慢,傳統應用領域甚至陷入負增長,進一步加劇了面板產業的產值下降趨勢。2011年,液晶電視出貨量首次出現衰退(-5%),液晶顯示器也陷入下滑(-1%)。
如果僅僅是“產值下降”,對于多數面板企業還是處于能夠接受的“狀態”:因為,雖然面板業產值在下降,但是很多的生產線,尤其是09年之前的生產線面臨“投資費用折舊”的完成,實際利潤情況卻在改善。但是,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市場早起的過度美好的預計,使得面板產業出現了嚴重的相對產能過剩。這使得很多企業開工率嚴重不足:據悉夏普10代線個別時段開工率不及50%。開工率較好的韓系企業也只是維持在80%以上。
在諸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2011年全球液晶面板行業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行業性虧損。尤其是日系企業,受到日元升值的影響,松下、夏普兩大面板企業均創出歷史最大虧損記錄——松下7720億日元(約合96.7億美元);夏普虧損則為46.6億美元。
因此,2011年到2012年面板產業的任何新趨勢,都將于面板業整體的不景氣緊密相關。
提升產值和利潤水平是面板業的當務之急。推出更高分辨率的產品,例如4K則能在不增加銷量的同時,提升銷售額。另一方面,面對增長較快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對小尺寸產品的需求,面板企業必須采取靈活的態度和積極的競爭策略:夏普用8代線制備蘋果平板屏幕,小尺寸面板分別升級為更高分辨率產品則是典型的策略。同時,努力提升制備過程中的生產效率,減少邊角料也成為面板企業的新選擇:站在九成以上玻璃基板利用率的門檻上,依靠更成熟的成品率控制技術,面板企業轉換不同世代線的經濟切割尺寸,從而造成了“新尺寸彩電”頻出的現象。
對于開工的生產線采用以上措施,對于停工部分也要有“經濟性”的安排。將舊生產線改造成OLED面板線,不僅能夠避免單純停工的損失,為未來競爭做準備,同時也可以提升現實的銷售業績——OLED在手機和平板市場的強勁表現是不能被忽視的。與技術相對不夠成熟、風險更高的OLED比較,液晶面板采用新型的金屬氧化物TFT的改造則更為簡單:設備幾乎不動、只是在工藝和控制技術上的新的摸索和調整。采用新型金屬氧化物TFT可以為制備更高開口率、更高分辨率的液晶面板,也符合未來導向OLED產品的技術需求。
由此可見,2010年以來的“面板產能相對過剩危機”并沒有阻礙面板產業的前進,反而在一定意義上為市場洗牌、重組、技術持續演進和進步創造了難得的條件和“壓力型動力”。不過,在這些改變之中,面板企業也不是全然是被動前進的,面板企業也有著主動規劃的成分在里面。
例如,關于OLED面板的發展,就是一個行業內人人皆知的共識。OLED取代液晶只是時間的問題。因為,無論是理論的顯示效率、更多的特殊顯示特性(柔性、超薄、窄邊)、更低的理論成本都會是消費者選擇OLED的理由。而以產能計算2011年三星則擁有83.9%的市場供給能力,這顯然不符合現在液晶面板日韓臺和大陸四點開花的規律。而大規模向OLED演進的前提則是新型TFT技術的突破。新型TFT技術現在最多的應用則是炒高分辨率液晶顯示產品:比如4K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