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力衰退
1994年,在當時的總裁大賀典雄主導下推出的PlayStation成為索尼又一個劃時代的電子產品,也正是憑借PlayStation,索尼打敗了勁敵任天堂和世嘉。然而,此后近20年時間里,索尼再沒有推出過一個具有顛覆性的電子產品。長期積累的隱患最終將索尼拖入泥潭。
最先出現問題的是索尼引以為傲的支撐業務——彩色電視機。
20世紀90年代末,電視機開始出現從CRT顯像管向液晶和等離子面板過渡的技術趨勢,按照索尼的創新能力,應該在當時就推出平板電視,但索尼的管理層卻猶豫不決,沒有做出轉型的決定:一方面特麗瓏彩電已經為索尼貢獻了一本長達數十年的功勞簿,積重難返,另一方面一些高管也認為特麗瓏彩電的全球市場“霸主”地位不太可能受到威脅。
也正是2000年前后,傳統電視產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日趨成熟,整個產業的競爭已經轉移到比拼價格和成本上。三星和夏普等競爭對手在布局平板電視的同時,依靠低價以及開拓中國市場的策略,銷量逐漸趕上并超過索尼。
2003年,索尼的危機在業績上徹底反映出來。索尼公布的業績顯示,電視機這一主營業務在2002財年第四季度出現了高達9.26億美元的巨額凈虧損,開啟了索尼電視業務連續8年虧損的序幕。
另一個領域的危機也隨之而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后起之秀蘋果在近幾年研發出了iPod、iPhone、iPad等革命性產品,而索尼雖然在1997年就預見了網絡時代的到來,卻行動緩慢,沒能再像以往一樣推出顛覆性的產品,甚至沒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跟隨者。
創新能力的衰退,成了索尼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