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剝離LCD面板業務并非獨一無二:決定在液晶面板市場走出關鍵的“戰略撤退步伐”的還包括全球第二大彩電企業索尼。日前,索尼公司將與三星合資面板企業的權益轉讓給了三星,徹底結束了七年“不明不白”的索尼三星婚姻,并同時放緩了與夏普的面板合作事宜。
七年前,在液晶彩電正如火如荼的快速普及的時候,索尼公司與三星電子這兩個“徹底的競爭敵人”竟然悄悄的達成了合作:三星出技術,索尼投些資,合作建設液晶面板廠,以滿足三星在擴大規模上資金不足和索尼在急缺面板資源方面的技術資金雙不足的“尷尬”,開始了長達七年的“雙贏合作”。
液晶面板被稱為電子IT領域僅次于半導體項目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一條八代線的投資大約在30億美元以上。而一家面板企業不可能只進行一條線的投資——那樣經濟效益并不顯著:例如三星,在大尺寸線上就有7代、8代、8.5代等數條線(如果三星所有曾經上過計劃會議的液晶面板線都投資建設——如大陸項目的8.5代線,至少不會低于6條高世代線)。因此,這個領域一定是一個數百億美元的概念上才能玩的游戲!
(三星超薄LED大屏幕顯示器)
事實上,即便是三星這么大的企業也會“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和索尼的合資項目就是其中之一。此外,由于三星電子在早期的平板市場上過于關注多種技術:等離子、LCD、OLED、DLP等也分散了其投資資源:因此全球第一條六代、八代、和十代(也是現有最高世代的LCD面板生產線)都出自專注于液晶的日本夏普之手(這一競爭中三星僅僅在七代線上領先了一次)。
液晶面板資金軟肋的后遺癥
“如果要在液晶面板市場具有世界性的定價權,那就要有建設三峽大壩那樣的投資魄力”——這是業內一位著名人士對液晶面板市場投資之巨大最明確的形容了。
國內京東方、華星光電兩條線(合計產能將和我國臺灣地區現有8代線總產能相當或者勝出)的融資復雜過程,以及融資成功背后北京和深圳地方政府的關鍵影響、漫長的融資過程就是最好的證明。
即便是號稱液晶之父、并專注于液晶領域的夏普,也在十代線上由最開始的獨資策略不得不在液晶面板價格不斷下滑的背景下,轉向希望同盟者介入的姿態(索尼的另一面板戰略供應保障路線圖,即是入股夏普十代線)。事實說明,如果僅僅是企業行為,沒有政府參與(三峽大壩是政府工程),液晶面板這樣的項目是很難形成單個企業的壟斷性地位的。
對于液晶產業的大佬們,無奈的不僅僅是投資巨大,還有一個產能巨大的問題:以8.5代線為例,典型的產能是1500萬臺電視機的需求量(多種尺寸混合切割,月基板10萬片);如果只切割32寸產品則達到2160萬臺彩電的需要(我國2011年內銷彩電不足4200萬臺)。目前,全球投產和建設的八代及以上LCD生產線包括三星、三星索尼合資線、友達、奇美、夏普、LGD、京東方、華星光電、松下等企業總計擁有不低于11條液晶面板高世代生產線,加上為數不少的六代和七代線,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供應能力已經超過2012年預計的2.1億臺的總銷量達2成以上。
因此,即便在六代線主要轉向PC需求面板的生產的背景下,全球液晶面板開工率也很難突破8.5成。而一旦個別企業低于8成的開工率,則無論如何都難以避免該企業的業務虧損。
預計,2011年三星電子LCD面板業務凈虧損依然將達到2200億韓元(約1.96億美元);其主要競爭對手LGD則出現9910億韓元(約8.84億美元)的凈虧損;臺灣地區的友達和奇美2011年的凈虧損將分別達到570億和663億新臺幣(分別為19.3億美元和22.45億美元);國內京東方、華星光電液晶面板業務也報虧損。
事實上,以8代線的產能計算,只要一條線的“計劃外投建”,就會造成全球性的LCD供應過剩。目前,三星已經終止了2010年討論的,旨在以超越夏普為目標的11代線建設計劃。其預期中的蘇州8.5代線則可能成為三星最后一條LCD面板線。——三星已經為液晶面板投資在規劃“句號”,但是這并非競爭的結束。
正因為液晶面板投資的巨大導致了今天投資主體不可能被幾家企業壟斷,從而出現了蜂擁而上的景象;又因為每條線的產能巨大,所以只要投資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產能過剩就不能避免——這也是我國為什么液晶面板投資需要中央一級的審批的原因。
但是,另一個問題則是,液晶面板(完成后段模組計算)占據單純性顯示功能液晶產品成本的85%以上,占據單純性功能的液晶電視80%以上成本,綜合衡量占據液晶電視產品78%以上的成本:所以,液晶彩電企業沒有穩定可靠的面板供應,就不是虧損與否的問題,而是能否生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