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電子強 做定制服務擺脫削價競爭
如今“重電三雄”──日立、東芝、三菱之所以能在黑暗中摸索出曙光,是因為過去10年來,三廠陸續從副業的消費性電子撤退,全力進攻“全方位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的業務形態。
全方位,也就是因應客戶要求,量身訂做的定制化服務。以日立的資料儲存服務為例,副總裁巖田真二郎便認為,“儲存服務并不是賣出去就好,而是三位一體──販售管理用軟件、建構系統、維護系統,三者要同時強化才行。”
工業電子的客戶是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一旦簽約,從設計規劃、建設工廠、開發管理系統、采買軟硬件、一直到建設完成后的使用、維護,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確保穩定并且高額的獲利。
“一條龍”的定制化服務,競爭力不在于價格,而在于技術、設備完工后的效能與維護,以及客戶的信賴感。信州大學教授真壁昭夫指出,唯有憑借這些“非價格因素”,才能夠彰顯日本文化中的“制造DNA”,借以擺脫消費性電子的削價競爭。
日立一面放手家電事業,一面積極穩固工業領域,還涉足各類基礎建設。例如都市建設的工程用機械,還有歷史悠久的電梯、空調、核能發電、鐵路建設等產業。其中,臺灣高鐵三分之一的車廂,以及臺鐵太魯閣號便出自日立之手。
東芝則在2011年成立“社會建設系統”子公司,整合輸電、鐵路、道路、太陽能發電系統,也是瞄準新興國家在電力、瓦斯、用水等基礎建設的需求,估計兩年內,海外營收比率將從兩成提高到五成。
而三菱電機的獲利主力,來自工廠自動化系統(FA,factory automation),并以中國、印度、東協、巴西為主要目標。以中國為例,以節能系統切入市場,與上海電氣合組子公司,并在大連、常熟、廈門三地設廠,在地提供工廠自動化控制器、顯示器等需求。
僅存優勢藏隱憂 強敵環伺,面臨三大考驗
但即使新興市場前景看好,卻不代表能夠高枕無憂。走出日本,工業電子競爭激烈不下于家電:世界規模第一的美國通用(GE)、敗部復活的德國西門子(Siemens)、美國IBM、建設法國高鐵TGA的阿爾斯通(Alstom)、瑞士和瑞典合資的ABB,強硬對手比比皆是。
面對強敵環伺,《日經Business》歸納了工業電子業今后面臨的三大考驗:
第一,是提案能力。由于客戶涉及各國政府部門,所以,游說等外交手腕,產官間良好的溝通才是得標的關鍵。
第二,是專案管理能力。是否能在預算、期限內完成項目,需要專業團隊密切監控,而專案管理人才卻是一大缺口。
第三,恐怕也是最大的考驗,則是三雄能否攜手合作,而日本政府能否發揮外交實力,上下一心爭取海外訂單。“若不考慮大膽的結盟,就無法在全球市場上奮戰下去”,日立社長中西宏明的心聲,也是給日本電子業最中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