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了131年,“黃色巨人”柯達(Eastman Kodak)在日前提出了破產保護。會不會有這么一天,同樣耳熟能詳的日本驕傲──索尼(Sony)、松下電器(Panasonic)──也只能在記憶里徒留回味?
消費電子低迷 不放手就賣一臺賠一臺
日本電子業八大龍頭,日前紛紛下修2011年財報預期(決算至3月31日),其中松下敬陪末座,更創下慘賠7800億日元的歷史紀錄;2012年正值創立100周年的夏普(Sharp),赤字達2900億日元;索尼電視部門8年來虧損總計約達7000億日元。
另一方面,即使歷經了日本311大地震、泰國供應鏈洪水肆虐,加上日元升值等等打擊,仍可見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三家大廠屹立不搖,三公司合計仍有3600億日元的盈余。
“日本電子業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分析,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重挫出口以來,日本電子業便分化成兩類:一是統稱“弱電系”的消費電子業,持續向消費者提供電視、手機等家電制品;二是“重電系”的工業電子業,偏重銷售給企業、新興國家各類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這一分為二的結果,卻是消費電子委靡、工業電子走高的趨勢。然而原本以質量、創新享譽全球的日本家電,為何又會一蹶不振?
“在日本國內,家電普及率只要超過30%,獲利就會開始衰退,”巴克萊證券分析師藤森裕司2008年提出了“30%魔咒”一說,從黑白電視、錄放影機、傳統手機都能歸納出同樣的結果。
新型家電一旦普及成了日用品,在功能上又無法彰顯出品牌間的差異,最后就只能在價格上決一死戰,拖垮獲利。
以索尼節節敗退的電視來說,若比功能質量,如今對手韓國三星(Samsung)青出于藍;若比價格,日本制造僅人員成本就是韓國的兩倍,不僅“賣一臺賠一臺”,還有中國海爾(Haier)等新興國家的品牌緊追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