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產品中我們甚至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云技術其實就是讓大部分大型電器退休而誕生的,未來我們只需在房間里放置一臺電視就能閱讀報紙、觀看電視、聽音樂、處理個人數據文件、瀏覽網頁。
除了能為大家電做減法之外,對于更多的小型家用電器而言,云技術帶來的則是更多組合的可能,比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能夠成為各種小家電的遙控器或大腦,這又等于是給小家電們做了一次加法。
雖然目前App應用最多的是iPhone手機,但在云應用方面,Android手機顯然并不甘于人后。就在近日,百利達就推出了一款與roid手機相連使用的BC-504人體脂肪測量儀,這也是目前全球首款以手機為管理平臺的人體脂肪測量儀,用戶只需在安卓市場內下載一款應用程序 Tanita Health Planet,再通過藍牙將手機與脂肪測量儀相連,就能通過手機了解包括體脂肪率、肌肉量、基礎代謝率等9大健康指標。據 悉,目前支持BC-504人體脂肪測量儀無線連接功能的終端設備為安卓系統(Android)智能手機,隨著研發的深入,今后適用的手機范圍將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云技術改變的不僅僅是手機,就連平板電腦也能從手持終端搖身一變成為電器遙控器。三星在不久前發布的名為Tango View的吸塵器機器人中也應用了這項技術,這個智能吸塵器裝備了攝像頭,而且自帶識別軟件,一改以往吸塵器又聾又瞎又傻的傳統形象,只需安裝了應用軟件,用戶手中的平板電 腦就可以成為遙控器,指揮吸塵器在家中任何角落工作,同時平板電腦也能成為監視窗口,它的主人可以實時了解家中兒童或寵物的生存狀態,而視頻監控數據則能 通過集成的Wi-Fi芯片發送給主人。
廣義上講,真正的智能家電時代,還不是單單讓人們解放雙手如此簡單,品牌特色、產品特性、附加價值等都包括在內。產品功能再強大,又耗電又污染嚴重,要其何用?人類大力倡導節能環保的今天,真正的智能家電理應建立在綠色低碳的基礎上。國內越來越多的冰箱、洗衣機、烤箱、洗碗機等新一代產品中不僅更多的融入了智能化功能,還以人性化的設計把綠色低碳進行到底。例如,美的反滲透凈水器不但具有殺菌功能,還可自動清洗,保障了家庭用水的衛生健康;格蘭仕的多重烹飪電壓力鍋,一鍋多用,其高溫蒸煮和密閉烹飪功能,在殺菌降脂的同時可以做到營養成分不流失;西摩的迷你空氣清新機可有效凈化空氣,消除霉味、煙味,讓居家、辦公等各類環境都能呼吸到如置身森林般的清新空氣;海爾全自動洗衣機,除了擁有自動檢測水位、漂洗進度、感應洗滌物平衡狀態等智能化功能外,還能在保證清潔干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節約用水,強大的洗滌配以最小的耗電量和用水量,這才是居家生活中感受綠色電器帶來良好環境的真正意義。
截至目前,我國家電產品能效標準共13個,涉及了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主要家電產品類別。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的實施,促進了家電產品的能效水平持續提升。據介紹,我國已有12種家電產品實施了能效標識制度。早在2007年,我國家電工業就提前實現了損耗臭氧物質CFCs物質全面淘汰,并且主要采用的是對環境友好的自然工質作為CFCs替代品,目前,HCFCs替代工作已經展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替代技術的研究正在進行。
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過度依賴物質資源投入推動增長的發展方式使資源環境已難以支撐。羅百輝表示,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內涵。過去我國家電工業以大規模低成本制造獲得競爭優勢,大量的資源投入有效支撐了我國家電業持續高速增長,但這種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與國際一流家電企業相比,我國部分產品的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仍很落后。
目前我國家電產品的能效升級主要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政策。2009年以來,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致力于促進整個電器設備行業的能效提升,并且成效顯著。如今,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政策已經退出,是否將推出三大政策的相關替代政策值得關注。隨著以節能為賣點的變頻空調的市場普及率越來越高,該產品很可能成為下一輪政策的受益者,二是技術。多年來,我國家用電器行業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擴大產能和市場上,在節能技術方面卻比較薄弱,積累和儲備不足,導致粗放式的提高產品能效往往依賴材料消耗的增加;三是成本。要實現節能和性能的完善,大部分情況下是需要增加成本來實現的。而對于一個對產品價格還比較敏感的國家來說,價格的提升對企業的銷售會造成一定影響。
為推進家電技術升級,實現家電強國夢想,“十二五”期間應當做好以下四項工作。第一,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能效水平,開展家電產品節能、節水技術研究;第二,開展家電工業環保材料和環保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推動家電產品向環保方向發展。重點開展空調器制冷劑替代,完成冰箱冷柜、電熱水器發泡劑HCFC-141b替代,加強家電產品中有害物質的管理,并跟蹤國際家電環保指令動態,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第三,結合2011年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引導消費者對于超期服役和耗能產品的更新,對HCFC等制冷劑進行回收再利用,減少在維修過程中制冷劑的排放。廢棄家電中金屬材料可再生率超過85%,塑料可再生率超過80%。第四,引導家電企業積極推廣清潔生產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