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企業贏在終端
對于國內彩電產業,特別是海信、TCL、康佳、長虹、海爾、創維、廈華幾大彩電民族軍團,如何在外資企業大量占有“平板電視”上游資源的產業格局下,實現產業轉型、品牌二次創業擁有著不同程度的擔心。
在平板彩電時代,無論是等離子技術還是液晶技術,上游屏幕資源在整體產業鏈中均處于核心地位。沒有屏幕就不能造彩電,更談不上競爭力。即便購買了屏幕,國內彩電企業和外資巨頭相比,一個屏幕資源是購買的,一個是自己生產的,二者的競爭力也有很大的差別。同時在大量采購屏幕資源為生的背景下,國內彩電企業的終端產品大部分利潤空間(超過60%)被屏幕企業吸收,呈現出產業價值真空化以及產業鏈地位“打工仔化”的局面。
在屏幕資源受制于人的背景下,眾多行業分析人士對國內彩電產業的發展表現出極大的擔心。甚至斷言,在沒有國家強力支持的情況下,國內彩電產業將重蹈“手機產業”沒落的覆轍。對于這種論調,筆者竊認為是完全不合理,也不和實際的。且不說國內手機產業是不是真的沒落了,但是平板產業的發展國內彩電企業也不會徹底屬于洋品牌。
平板電視普及的過去五年間,國內彩電廠商的確過的有些艱辛。其主要城市市場占有率在07年一度降低到不足30%(這一數字已經在09年第一季度逆轉成接近70%)。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五年期間,國內民族彩電企業取得的成績。包括功能創新、產業創新以及市場創新等方面的成果。
事實證明,經過超過50年的產業技術積累,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市場經濟條件的打磨,國內彩電企業雖然上不具有向外資巨頭那樣的整體實力,但是無論是在市場經驗、品牌價值、技術研發實力還是在資金能力上均獲得了很大的提升。類似于海信LED電視、TCL攝像電視、海爾模卡電視、創維酷開、長虹樂教電視等各種多媒體電視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海信液晶模組、長虹等離子屏幕、TCL康佳液晶模組等上游產業鏈建設也不斷開花:事實上,外資巨頭發起的平板轉型的確令國內彩電企業措手不及,但是依靠幾十年的積累,民族彩電企業今天有能力在五六年的時間,完成原來CRT時代要經過二十年的“追趕”過程。
在這場彩電產業的升級、轉型變革中,我們及應該看到有傳統CRT技術彩電到平板技術的轉型,我們也應該看到由原來單一功能的電視產品,到現在的多種功能4C融合的彩電產品的技術轉型、應用轉型,以及模擬彩電向數字彩電的轉型。如果說在平板技術這條路線上民族彩電企業的追趕已經初見成效,那么在彩電產品4C化數字化的趨勢上,國內彩電企業則一直是產業的領導者。
首先,基于我們國家自主知識產權標準的數字電視技術使得外資巨頭在未來的數字電視市場競爭中必須依仗我們的技術成果和硬件產品。這一技術在未來將成為國家強制性的準入條件之一。獨立自主的數字電視標準時國內彩電企業抵御外資巨頭壟斷的第一個法寶。
第二,彩電產業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4C化,即數字廣播電視、互聯網、3G第三代無線通信和寬帶技術以及內容四個方面的融合一體化以及聯合運營上,國內彩電企業的領先優勢格外突出。從最早的海爾流媒體電視、到創維酷開電視、長虹TV2.0理念、TCL攝像電視,再到09年初海信推出的藍媒互聯網電視。在以應用和內容為核心的彩電產業4C化轉型中,國內民族彩電軍團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