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CRT電視向平板電視的過渡中,中國的彩電企業顯示出與全球產業發展截然不同的特征—那就是集體扎堆液晶電視。在全球范圍內,作為液晶電視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等離子電視在中國兩年來一路走低,和者甚寡。直到今年下半年,長虹與彩虹集團巨資投入興建等離子生產線,或將意味著等離子有可能從逆境中突圍而出。
深陷重圍
中國從2002年即開始發展等離子產業。在2002年至2004年的前三年時間里發展迅速,基本上與全球同步,但到了2005年至今,等離子產業的發展速度大大滯后于全球產業發展,也落后于液晶在中國的發展。
據市場調查公司賽諾的分析報告,2006年1月至8月,液晶電視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增長超過100%,今年將突破400萬臺,而等離子的銷量為38.8萬臺,尚不及液晶的十分之一。
造成我國等離子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技術上的落后。廈華公司副總經理曾慶將說,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等離子產業的關鍵技術上掌握不夠全面,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目前,等離子的核心生產技術主要集中在韓國的三星、LG,日本的松下和先鋒等公司手中。
等離子的核心技術包括顯示技術、邏輯驅動技術以及濾波玻璃技術。顯示技術從基礎技術的研究到性價比產品的量產,需要時間比較長,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起步較晚。邏輯驅動技術跟顯示技術密切相關,雖然西安交通大學等研究機構也在研究邏輯驅動技術,但是仍然停留在研發階段,沒有實現產業化。而等離子特殊的發光原理,必然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視線,需要濾波玻璃。與日韓相比,中國濾波玻璃產業整體規模相對效小,基礎相對薄弱。
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市場策劃中心總經理吳定剛分析,之所以很多企業不愿意進入等離子產業,一是等離子的上游產業鏈資源主要集中在韓國和日本幾個企業,而液晶產業鏈則相對比較開放;二是渠道商對液晶的關注度遠遠高于等離子,比如渠道商在報紙等廣告里打的基本上都是液晶的降價消息;三是在輿論導向上有錯誤的引導,導致消費者對等離子有誤解,認為等離子不如液晶。
于是在中國就形成了除上廣電專做等離子外,只有長虹兼做等離子和液晶,其他公司基本上都主攻液晶的格局。賽諾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葉平認為這種戰略布局缺乏差異性,是一種同質化的思維模式。“如果你的企業或產品不能與眾不同,那么你就只能靠低價。”這就是中國液晶市場價格戰慘烈的原因。
而在日韓,液晶和等離子產業格局相對均衡。松下、日立只做等離子;夏普和索尼只做液晶;LG和飛利浦有60%到70%的力量主攻等離子;三星和東芝則主攻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