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參數自適配功能已進入第六輪調試……繼續調整噴灑密度。”在湖南郊外的一塊冬小麥試驗田邊,技術人員的語音記錄回傳至集群控制臺,一旁工程師注視著屏幕中不斷更新的飛行軌跡模型。這不是一場演示,而是“一種適用于多作物噴灑需求的無人機作業參數適配系統V1.0”的一次常規作業任務,在數百公里外的指揮中心,反饋數據已自動歸檔至噴灑優化學習平臺,用于算法迭代。
相比那些仍停留在“智能農機概念化”階段的項目,上述系統顯然具備了實用部署的基本能力。記者現場觀察到,包括“基于農場地圖與邊界識別的無人機自主航線生成系統V1.0”和“基于區域法規識別的無人機作業合規性提醒系統V1.0”在內的幾套系統,已與主控平臺實現集成化運行,通過高精地圖、作業權限識別、法規比對等流程,提前完成了復雜田塊的合規預判與飛行路徑預配置。
“與其說這是一場系統工程,不如說是一次邏輯能力的再組織。”現場技術負責人這樣形容何樺所主導系統背后的結構理念。何樺并未在本次作業現場露面,但他的名字,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圈層里幾乎無處不在。他提出的“作業參數前融合+回傳數據學習”的雙閉環設計,被視為智能農機適應中國復雜農田格局的關鍵路徑之一。這套方法論的集大成者,便是“基于客戶反饋與作業回傳數據的噴灑優化學習平臺V1.0”,目前已在多個種植基地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果并未形成一套封閉系統,而是按照“分布式演化、模塊可拆”的思路進行獨立設計——“一種多機協同控制與作業進度追蹤的無人機集群管理系統V1.0”即是在此邏輯下提出。系統可同時對接不同品牌與飛控協議的無人機,實現作業中不同任務節點的拆解與重組。數據顯示,該平臺引入后的單日田間作業效率提升平均達38.7%。
回顧我國農業數字化發展的進程,從“智能農機進口熱”到“國產系統自研潮”,背后真正的分水嶺是系統性設計能力的提升。以“基于農時與氣候窗口優化的無人機噴灑排程平臺V1.0”為例,該系統不僅考慮天氣窗口、作物周期等外部要素,還同步整合了作業優先級排序、作業區域分組及負載分配邏輯,是“算法干預實際調度”的落地樣本。
“在過去的十年里,農業科技人習慣用技術能力展示來吸引關注,但現在,能不能形成閉環、有沒有推廣性,才是判斷成果優劣的核心。”某農業裝備廠商技術總監在交流中如此總結。記者注意到,何樺的多項成果并非來自傳統科研院所,而是在與地方作業場景的頻繁互動中逐步打磨形成,兼具科研深度與實操質感。
“我們的目標不是為了發明而發明,而是要讓系統適應田野。”這是何樺曾在內部分享中說過的一句話。從“邊界識別”到“參數匹配”,從“氣候窗口調度”到“合規提醒”,六套成果沒有統一的發布路徑,卻展現了一個技術人思維體系的成長邏輯:尊重現實農業生產鏈條,從實踐中抽象,從算法中歸納,再回到現場驗證。
放眼未來,農業智能化的競爭,已從“裝備制造”悄然轉向“系統思維”。當硬件性能趨同、無人機價格不再構成壁壘時,決定農戶是否買單的,是系統能否真正在復雜、不確定的農田環境中穩定運行。在這場系統性重構中,像何樺這樣真正“站在田埂邊思考問題”的研發者,其實才是產業真正的核心推動力。
智能系統,三個維度,兩個階段。從打通無人機與農場的接口,到讓作業變成“可迭代任務鏈”,何樺的路徑提供了一個可信的行業范本。而這一范本,正是在中國農村廣袤的土地上逐步生根發芽。(記者:殷語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