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季彩電新品的核心熱點是什么呢?掌握有彩電行業更多話語優勢的傳統巨頭,有意回避了智能、生態這樣的“互聯網概念”,而是更為突出“量子點、超薄”等為核心的“研發與制造”階段形成的畫質優勢。
小米電視已經不是最低價的代名詞,相對于性價比,現在更強調“十代線”的品質
這就形成了互聯網彩電品牌的“性價比優勢”與傳統彩電企業的“畫質優勢”為價值差異點的另一重市場割裂。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原因非常復雜:
第一, 傳統彩電企業一直在思考自己和互聯網品牌競爭的比較優勢何在?這個優勢不容易找到,但是劣勢卻很明顯:樂視和小米核心“粉絲文化”。這一點上,傳統彩電企業很難短期超越、甚至做到相當也不容易。——這也是酷開產品線更豐富、實際價格更低,但是卻銷量上干不過樂視的根源所在。
傳統彩電企業前期以子品牌的更低成本、更高性價比優勢的策略來抗衡互聯網品牌,并未占到便宜。那么,未來的策略就只能轉向事情的反面:低價位不行,高價位產品就必須能挑起大梁。所以,創維2015年春季旗艦展開了網絡預售。這些高端產品的品性差異何在呢?自然就是量子點、超薄這些因素,就是傳統彩電企業在畫質技術上的深厚積累。
也就是說,傳統彩電企業的新選擇是:讓市場輿論競爭從性價比轉向畫質。傳統彩電品牌互聯網文化和粉絲形象的基石,要立足于以畫質為中心的研發、制造和性能優勢之上,而非小米等的傳統的價格為中心的價值優勢。
第二, 彩電產業整體遭遇了“利潤”瓶頸。2015年第一季度,三星和LG作為全球第一第二位的巨頭,彩電板塊效益不佳,不及其上游面板業務的十分之一——類似情況也適用于TCL和其旗下的華星光電的價值格局。事實上,縱觀過去30年國內彩電市場的價值發展,可以看到一條非常明顯的利潤率持續下降的曲線:從最早的30%下降到目前的3%。
2015年春季,小米電視2豐富了產品型號,推出了40和55英寸兩個新尺寸產品。有意思的是,與小米電視2首款產品49英寸4K電視,創造了同類產品的市場最低價不同,小米新增產品線卻較市場最低價同類產品“溢價”10%。——這從側面說明,小米彩電策略之中效益和利潤指標的分量已經提升。
實際上,今日的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液晶電視已經達到歷史性的價格低點:高配低價、等待市場成本降低自動盈利的模式并不適用于這個空前成熟的市場。而在低價產品價格觸及空前低點的背景下,各種“漲價”就會自然而來:包括,更大尺寸產品市場比例提升,帶來的實際單品均價的上漲;以及更多附加值和高端技術,如量子點、超薄設計等帶來的產品溢價;甚至小米的粉絲價值、樂視的內容價值帶來的溢價,都在成為“漲價手段”。
也就是說,選則“性價比道路上有所妥協”不是傳統彩電企業的專利,而是整個彩電市場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傳統彩電企業依賴研發和制造優勢,能夠更好的突出“畫質”核心價值,暫時占據“溢價”營銷的策略高點。
彩電業走過歷史性的價格低點,同時社會消費能力整體增強,導致畫質戰、品質戰,戰勝價格戰是彩電市場未來發展的必然路徑。這一規律決定了彩電的互聯網化不會是簡單的性價比路線,而是性價比路線和品質路線的疊加。這其中既有割裂和沖突,也有巨大的價值一致性。這也是傳統彩電企業主品牌為什么要走向互聯網化前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