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份,小米發布了他的第二代電視產品。這款4000元的電視機,具有3D、4k、云、智能等所有新概念,并使用超薄設計、金屬背殼、分體式音箱等時髦的“工藝形態”設計。這樣的產品思路,符合小米品牌追求的“一款產品”打天下的競爭策略和高配低價的互聯網規律。
但是,就是這樣在乎“產品創新”的小米電視,實際上也沒有任何超過傳統彩電企業的“硬技術”。小米的思路,只不過是在“技術飽和的背景下,盡量把能用的技術都堆砌上,然后在以較低的價格贏得市場”。小米電視的創新狀態也不是“獨特”的,實際上,堆砌全部或者部分已有技術,是2014年全部彩電新品的“設計思路”。這樣的設計思路帶來的問題主要是兩個:第一,產品的價格只能更低;第二,難以獲得消費者“換新”的熱情。
如果從過去十年的尺度上看彩電的行情變化,可以發現10年前的2004年,大尺寸平板彩電產品價格低于20000元的非常少,而現在價格高于4000元的就已經算高端了。這十年間,彩電技術的進步,最核心的表現就是“價格下降”。
但是,即便價格下降的主線不能逆轉,彩電企業還是會有一些辦法創新,來維持自己的利潤,這些辦法主要是:2K電視的普及、網絡電視的普及、LED電視普及、3D電視的出現、智能電視的普及、更大尺寸產品線的豐富,以及現在4K電視的普及——這些新產品,每一波都能將相應消費需求的市場毛利拉升50%以上。
也就是說,一方面,彩電產品的價格是持續走低的,另一方面,彩電產品在具體產品線上的創新,又能階段性的拉高售價——而后者,則是彩電企業“賺錢”的主要方式。如果這種創新消失,彩電企業將面臨一個“只會不斷下降”的從產品價格線。
不斷創新的彩電產品,不僅僅是為彩電企業贏得了“利潤空間”,同時也是市場的消費動力。例如,LED電視的普及和LED光源節能水平的提升,是促使國家先后出臺彩電下鄉、以舊換新和節能補貼等政策性激勵手段的“產業基礎”。再比如,大尺寸和2K、4K產品的普及,促進了早期購買中小尺寸、低清晰度電視的高端消費者,在產品壽命期內頻繁更換新電視;云智能電視的發展,將在2014年帶來超過2000萬臺的智能盒子市場。
如果,彩電產品的技術創新出現停滯,那么以LED液晶電視10萬小時的背光壽命計算,消費者可以使用電視機20-30年而不更換。LED液晶電視的壽命遠超過傳統CRT電視。沒有新技術的激勵,消費者更新產品頻度必然降低,市場規模則會隨之萎縮。
在彩電市場新品、新技術創新乏力的背景下,價格戰會是最直接的競爭選擇。樂視、小米、聯想,等彩電新手無不選擇價格戰作為產品的核心價值點之一。即便是酷開、mooka、kktv這樣的傳統彩電企業的互聯網電視子品牌,也難以逃脫價格戰的宿命。
2014年彩電企業的行業虧損,與互聯網電視的價格戰擁有密切關系。同時,這一行業性困境,也與市場缺乏重量級有吸引力的產品創新,和去年結束的節能補貼優惠政策對市場的透支有密切關系;同時也與液晶電視普遍長于傳統CRT電視的穩定使用期有關系。而彩電產業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則必須創造彩電產品的“非技術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