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錄播”顧名思義,錄制和播放。是對課程的全過程記錄與播放。是產生區本資源,校本資源的主要設備之一。原本其不參與教學過程本身,只是原始記錄,忠實還原。“自動錄播”就是類似人工拍攝的方法,利用探測技術,跟蹤策略完成對教師,學生的自動跟蹤拍攝。教育部在2011年工作重點中曾經有這樣一段話”以視頻公開課為突破口,探索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新模式和新機制”。為錄播市場的熱潮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二、錄播市場分析
1、源于高校需求
“錄播”的最早起源于高校的需求,全名為“精品課錄播教室”,教育部對每所高校有每年提交精品課程的要求,所以在2000年前后,市場上率先由“上海卓越”推出了第一款針對高校需求的錄播產品。由于當時技術的限制,沒有跟蹤方案,教師的走動,學生起立回答問題,只能是靠多機位的攝像機進行切換。
隨著高校市場對錄播需求的不斷增加,一些做教育信息化的廠家也紛紛加入到錄播這個行列,比如“北京中慶”,吸取了當時產品的不足之處,采取了空間網格的探測技術,并獲得國家專利。此技術的應用,大大縮小了教室內攝像機的數量,帶來的就是用戶成本上的降低。包括對聲音的處理,設計了自動調音臺+吊麥的方式,使聲音的品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后來被作為行業標準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高校的錄播教室以系為采購單位,每所高校的需求量依然很大,甚至出現了高校每間教室都要做成錄播教室的趨勢,所以應市場,目前分布式錄播產品也剛剛在市場起步。分布式錄播就是集中控制,集中管理。更適合于每間教室裝備錄播的解決方案。
2、逐漸滲透普教
正當錄播教室建設在高校風起云涌之時,普教的一些對信息化比較敏感的學校領導們也意識到錄播對教學,教研的作用。比如北京四中等各地諸多名校,不惜花大價錢采購并使用了錄播,成為普教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群。普教開始采購錄播教室的初衷并非是錄制精品課,而是替代早期的一款叫做“微格教室”的產品,作用是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可以做教學反思,課后教研等。
3、普教需求高增長
自2010年以來,普教市場對錄播的需求持續走高,而且有些需求超乎廠家想像,比如高清攝像機的需求,似乎一夜之間全部采購高清,而以前的標清卻不在有人問津。
河南鄭州市屬學校101所,由電教館出面組織采購,所有學校裝備。
山東煙臺芝罘區68所學校,全部采購。
北京海淀區,朝陽區基本每校一套已經裝備完畢。
上海崇明,虹口,青浦等區也批量采購。
從地域上看,不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本上都有需求,而且是以電教館,信息中心或裝備中心組織的政府集中采購居多。
目前大多數還是以每校一間錄播教室為主,但是以年級數量采購的行為已初現端倪。
三、錄播企業產品特點分析
【北京中慶】
業內知名企業,錄播行業標準制訂參與單位。在教育信息化有20年的積淀。產品系列全面從獨立錄播,到分布式到便攜式一應俱全。市場份額高居榜首,占據30%以上。特別是為錄播專門開發的中慶教育云平臺,把錄播的應用提高了一個嶄新階段。主要市場:山東;天津;貴州;河南;上海;湖南;遼寧;陜西。
(其他品牌略)
四、錄播產品未來變化
1、形態的轉變
目前市場上企業之間在拼跟蹤方式,在拼多機位;拼攝像機個數;拼跟蹤技巧;拼錄播機本身的體積大小;拼后期編輯再制作。。。。這些都偏離了錄播本身的基本要義。未來的形態是簡約而不簡單。
簡約----攝像機個數減少到最少,2個,1個對老師,1個對學生。無須跟蹤,只是根據教師與學生的發音位置進行切換。更關注的應該是資源模式。目標:使錄播進入每間教室不簡單----錄播內容更寬泛。電子黑板板書過程;紙質資料(試卷、作業) 批注過程;課件。最終,錄播不會以獨立的形態出現在教室,它肯定會融合到其他設備中,與其他的應用為教育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2、應用主體的轉變
除保障原有的定位、功能之外,更多的應該關注學生。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錄播所產生的資源更多的應該思考如何為學生所應用。所產生的資源保持原生態。
在人人通空間之后,學生空間應該具有哪些東西?我們認為應該是錄播教室所產生的生成性資源,這些資源以教師授課時知識點為核心,組成一個一個的微課程,這些微課程長則10分鐘,短則3~5分鐘,只講一個主題或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是老師有目的推送到學生空間的。
3、云平臺在錄播應用中的作用
錄播發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一個獨立的設備,這點所有生產廠家都已經很明確,它需要一個后臺支撐。但是目前大部分廠家的平臺只是資源展示,這已經不是重點,或者應該說,資源展示是錄播最最初級的應用。
我們認為:錄播今后的走向是應該向應用中的數據采集、分析、反饋這條路線發展。
舉例:錄播能夠將教師走下講臺的次數,學生起立回答問題的次數,學生走上講臺的次數進行采集統計,這些數據說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或者說是教室的活躍性。后臺把這些數據與學生學習成績聯動,是否可以得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課堂活躍程度與成績有沒有關聯?這是宏觀的數據。
微觀數據的就是涉及到學生每次習題、作業、考試的思考過程及成績的采集、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可以反饋給學生,老師及家長,并進行有目的的推送資料。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僅僅靠幾臺服務器是支撐不了的,需要建立數據中心,需要有云平臺才能支撐。教育信息化不是設備的堆砌,而是設備采集的大量數據的再開發,深利用。所謂的未來智慧教室中的智慧都是在教育云中采集、統計、分析、評價形成的。呈現給教師及學生的就是得出的結論,從而給出的反饋意見。
可以說:目前的“錄播”僅僅是一個產品鏈的開端,所產生資源的深度應用才是錄播產品的最終目的和終極形態。圍繞課堂音、視頻的資源展示;
教研;優質課評選;個人空間學生個性能化學習;等等沒有云的支撐實現不了。
再有錄播的普及,使得區域化采購形成主力,這又將云分為多級應用平臺。
五、優秀案例
用戶名稱:山東煙臺芝罘區教育體育局
背景資料:建立有自己的數據中心;采購中慶教育云平臺;68所學校,每校一套錄播教室。是國家教育部開展教研活動的示范基地。自2008年開始對硬件及軟件的建設,2012年10月31日將進行系統驗收。
主要應用:
序號 |
功能模塊 |
配置說明 |
第一期開發功能 | ||
1 |
區域基礎資源應用云平臺 |
1、三種部署方式(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即兩種方式并存); |
2 |
區域云平臺接入點(學校端) |
資源管理和展示;資源應用;直播課堂;自動轉碼;兩種上傳模式;資源審核;自建角色和權限;自定義目錄結構;微視頻編輯和收藏;教學評估。可支持接入區域云平臺,接入平臺中的學校端可參與區域資源共享等應用。 |
3 |
個人空間 |
基于網絡存儲空間的教師個人教研空間,教師在個人空間中可以從事相關的教研活動,存儲個人特性教學資源,發表日志、文章的網絡教研空間。 |
4 |
仿真教研室 |
實現異地教研人員對目標教研資源的操作、控制、管理如同身臨現場一樣的效果。支持建立教研會議室,支持多名教研員互相發言,支持分布不同學校的教師遠程觀摩視頻教研全過程。支持語音、視頻的溝通,支持進行講稿等在線編輯。支持白板功能。支持紙質文檔教研。 |
5 |
微教研 |
教師在pc機、交互屏、白板等終端自建微視頻教虛擬教研室,進行小規模教研活動。共享文檔、課件并支持在線編輯。編輯完成的文檔可以共享、異地保存、云中心存儲等。支持紙質文檔教研。 |
6 |
互動教學 |
支持學校的教師間、學生間以及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互動期間觀摩學校可以通過文字方式隨時記錄課程感想。支持一鍵錄制與分類上傳資源。 |
7 |
錄播教研室 |
在線聽課。實現電子聽課本功能,并可對聽課內容進行微視頻截取和收藏。 |
8.1 |
陽光課堂(一) |
實現對錄播教室上課情況的遠程直播,授權用戶可觀看區域下任何學校的錄播教室上課的實況,并對授課情況進行點評,支持同時觀看直播的用戶進行網絡聊天,共同探討。授課結束后,評價信息會上傳到主講人個人空間用于教師反思。 |
第二期開發功能 | ||
8.2 |
陽光課堂(二) |
針對實地觀摩課堂形式建設的網絡教研模式。通過網絡將課堂透明化,實現課堂教學全方位實時開放。授權用戶可觀看區域下任何學校任何教師的上課實況(不緊是錄播教室)。 |
9 |
學術沙龍 |
欣賞、學習學術論文,討論、交流教學話題的專有系統。文章可按照各種類型進行分類。 |
10 |
智慧課堂 |
借鑒電子教室的相關軟件的要求,實現對學生pad的管理維護。學生的操作過程能隨時展示到大屏幕上,教師方便對學生端的控制,隨堂測試功能,支持電子書包、電子課本的編輯、展示。 |
11 |
移動教研 |
支持以瀏覽器形式對以上各項教研進行Pad、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使用。可以結合微博、微信等類似應用,使教師能隨時發表教研感想、感悟等內容,更新內容同步到教師個人工作室。可以與區域內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及文件共享。 |
北京教育裝備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