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可,一家來自歐洲的老牌工程顯示行業巨頭。2021年,其中國市場經歷了一輪新老帥印交接:王紅波先生(Kenneth Wang)任職巴可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巴可正式啟動“巴可中國2.0時代”進入下一個5年規劃。
近日,借助2021年InfoComm展會,巴可王紅波先生與媒體深入溝通了巴可中國的未來愿景,并介紹了巴可In China ,For China, With China的升級版“本土化”戰略。
- 回顧與展望,“新帥”帶來更大的目標
王紅波先生2015年正式入職巴可。可以說是完整經歷了巴可中國1.0時代。現在,王紅波先生成為“巴可中國2.0”的推動者,必然面臨著如何繼承巴可已有優勢來定義未來發展目標的問題。
王紅波先生表示,回顧過往,巴可的優勢主要在于三個方面:1.巴可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始終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不管是品牌美譽度,還是產品在目標行業中的市場引導力,巴可一直堅持打造精品的領先思維。2.巴可對于中國市場的投入力度是在不斷加強的,在產業鏈各個方面都在做更多的投入,包括中國制造、中國獨立研發的產品和中國創造走向全球的過程。3.巴可的整個團隊和合作伙伴在不斷地更新迭代,作戰能力越來越強,對于市場的感知力和把控力越來越到位——攜手在更寬、更深的層面上,持續融入中國市場。
巴可中國2.0,是希望把整個巴可中國提升一個臺階”,王紅波先生進一步指出,未來,特別是與中國“十四五”規劃緊密配合,讓“巴可中國2.0”戰略注入新的內涵和力量。
首先,從業務的角度來講,市場份額的提升是應有之義。特別是在巴可全球市場的比重中,王紅波先生希望可以經過5年發展,將中國市場占比從15%上升到30%。第二,希望更多地關注中國對產品的本地化需求,能夠在巴可全球化產品技術的基礎上,推出更適合中國市場需求的區域性的產品線——即針對來自中國市場本身的創新和從中國走向全球的創新。第三,從單純的賣產品(投影機、DLP、LED、LCD等)到如今的依托銷售解決方案轉變,與客戶的關系不僅局限在某一個簡單的產品上,而在于滿足客戶的價值訴求、場景需求中,同合作伙伴們一起建立嶄新的供給鏈條。
希望在中國市場上,未來五年巴可不只是“在中國、為中國”,同時還可以和中國共同發展,In China, For China, With China”,其中With China意味著命運與共。
- 不同與創新,“新帥”“動力澎湃”
在王紅波先生的領導下,巴可中國為未來發展制定了更為宏大的愿景目標。對此,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王先生會不會有‘壓力’?”。對此,王紅波先生稱,沒有壓力,只有動力!
中國市場與眾不同,其中蘊藏巨大能量!”王紅波先生和媒體同仁分享了眾多中國市場的“機遇”和“特點”。
第一,在巴可做寬做大的目標中,王紅波先生認為現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契機。后疫情時代,中國市場已經領先于全球其他市場回歸正軌,就巴可自身感受而言,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在銷售和訂單量上都大幅超越了去年的地區和市場,同時基本上已經回到2019年的水平,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超出2019年的水平。
第二,中國市場變化越來越快。王紅波先生指出,這意味著“新需求”在不斷升級。依據傳統市場邏輯,在原來的時代,依靠一個產品或一代產品就能支撐好幾年。但是,對于現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來說(雖然不是革新性的創新),在應用層面更是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斷地擴充產品性能與功能。巴可需要適應這個節奏,緊抓這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第三,中國市場特別是國內的新興互聯網企業,相關本土化的高科技公司,進步節奏特別快。比如5G的應用等。這為專業視聽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王紅波先生認為,這三點都是重要的機遇和發展動力。當然,機遇雖大,但也會面臨“整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抓住這三點,將其轉化成我們巴可中國全新的推動力”,需要對中國市場特點更深刻地理解。
對此,王紅波先生指出,中國市場的客戶和國際市場的客戶有兩方面的不同:第一,對中國客戶而言,更多關心的是產品的功能性,是否提供更方便的體驗,是否有更多的功能。反之,國際市場的客戶會更關注產品的核心功能(技術)。——中國的客戶更希望功能越豐富越好,涉獵越寬越好,這代表了中國市場對產品“落地可及性”和具體應用環節的高度發達性的關注。第二點,中國客戶更愿意去嘗試一些新技術與新應用,新應用的產業化速度非常快。這個相比于歐美市場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客戶對新事物的開放度、接受度和學習度非常高,很快就能夠把一些技術快速的應用到實際應用當中去。
以上這些特點,產生的質變是,中國市場日益成為全球的“需求創新中心”,進而去支持一個“供給側中國創新”走向全球。巴可則致力于將自己核心技術領域的DNA優勢,與中國需求和創造性市場優勢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海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實現更大的發展和跨越。
- 認同與融入,巴可將“更中國”
內在實力強大、外在機遇空前”,如此判斷是巴可中國能夠有5年翻番的目標基礎。當然,為實現這一點,巴可中國還需要“戰術”上的進一步改變。
比如,王紅波先生介紹,自其到任之后,巴可已實現人才百分之百本土化。“我們希望能夠有更多國內產業的人才,特別是一些高科技的人才,加入到我們當中;我們也希望,更多的80后、90后,能夠成為巴可中國公司業務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這可以理解成巴可版本的擴軍備戰。
同時,巴可也意識到,隨著整個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場需求”必然會向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延伸,從中心區域推向更寬的區域。這就意味著將會面臨更為復雜的“客戶需求”。巴可除了在更亮、色彩更好、更清晰、更節能、更環保領域繼續發揮優勢作用之外,還會特別去關注與新技術、新需求的結合。“這個新的結合即內容創意上,要非常主動的參與,而且是‘東西雙方’要互相借鑒,要有更多的表現形式……”以此,滿足更“寬”市場的需求。
第三,王紅波先生還特別強調,巴可中國的成長,一定要融入中國的社會和命運之中去。例如,5G和物聯網應用,中國走在全球前列,巴可要主動去進入其生態場景。再例如,今年的七一建黨100周年,鳥巢大型的慶祝活動<偉大征程>中,巴可有150臺大型投影機參與其中——“我們要更好地融入到中國的本土化的市場需求上,我們絕不是一個曲高和寡的公司,我們更多的希望能夠跟本土的實際需求、跟中國發展,共同進步”。
對于如何進一步融入中國市場,王紅波先生表示,這將意味著“更多的中國研發和創新”的巴可。在巴可中國2.0期間,不單單是滿足本土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要基于本土的成功經驗和方案產品,更多地去滿足世界市場上的一些需求”。同時,“也不排除有多種的合作模式,包括合資、并購或者其他多種多樣的模式,我們會采取一種非常開放和靈活的方式,在更多的行業當中形成新的突破”,實現業務模式與深度上的新升級。
總之,“我們希望巴可中國能從一個外資公司駐中國的分公司,變成一個真正了解本土需求,同時根據這個需求,依托于巴可全球的資源,去研發和定義產品和方案的本土化國際企業,從而成為與中國共同成長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