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征文比賽中,筆者在《日本企業應尋回昭和魂》一文中提到,日本產業的復興應在立足于國內企業的合縱聯合的基礎上,重視與臺灣的聯盟。2012年3月,鴻海入股夏普,標志著“聯日抗韓”的開始。然而,由于夏普股價的大幅下跌,其后鴻海與夏普在入股價格上產生了分歧,爭執不斷。
在夏普與鴻海投資交涉處于膠著之際,2013年1月,突然傳出三星入股夏普的消息。鴻海惱怒,鴻夏之戀蒙上了陰影。
鴻夏談判的最后期限定在2013年3月26日。在日臺聯合前路未明之際,筆者試著匯集日本國內媒體近一年來的熱門議題,試圖分析對鴻海、夏普與三星的三角關系,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去電視化”的去與不去
日本電視機產業的集體虧損,使得日本機電廠商對電視市場持退出態度。首當其沖者,是綜合機電三社——日立、東芝和三菱。近幾年,伴隨著全球鐵道、發電事業的勃興,日立、三菱在重電化的道路上走得頗為穩健。日立在電視機市場已實質性撤退,三菱僅保留少數面向美國市場的背投電視的生產,東芝則加大了對TCL的制造委托。
其余廠商,先鋒早于2008年便已關閉等離子的生產線;JVC僅保留在馬來西亞生產中低端電視。2013年,由于等離子前景未明,去電視化的浪潮更是進一步波延到曾為全球第一電視機生產商、歷史總產量超過3億臺的松下電器。
《東洋經濟》2013年2月2日號期封面文章《向日立學習》,號召消沉的日本機電行業以日立制作所為榜樣。
那究竟如何學習日立?是否應該僵硬地以“去電視化”為指標?
筆者認為完全“去電視化”的論調是十分荒謬的,去電視化只能是日本部分廠商(尤其是重電廠商)的選擇,日本機電產業整體“去電視化”并不可行。
在上世紀80、90年代被稱為“家電王國”的日本,在電視機的生產上有著深厚的傳統。這種傳統所帶來的,是在電視機生產技術及畫質上的深厚技術積累——SED,Alis屏,WEGA Engine……;是世界對日本電視機品牌的認識——索尼、松下、東芝……;同時也是日本半導體業的產業依靠——NEC,TDK……。這些統統會隨著日本在電視機產業的整體撤退而流失。
在可預見的將來,電視機仍是家庭視聽產品最重要的一環。有著深厚傳統的日本電視機產業理應重整,使之堅實化,重新占領市場。
日本并不缺少先進的顯示技術,在激光電視、有機EL等未來電視技術上,日本領先著一大步,這是日本材料科技在全球的領先地位所決定的,非但韓國不能超越,即便美國也是難以逾越的。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日本依靠這些技術引領市場。日本理應在技術產業化作堅實的推進,以期重新引領市場。
另一方面,全球電視機市場的未來數年,仍將由傳統液晶主導。日本現存有實力和份額的液晶電視廠家所剩無幾,在液晶時代狙擊韓廠的責任幾乎就落在索尼與夏普的肩膀上。索尼與夏普寄托著日系品牌在全球電視市場復興之希望。
曾在日本及全球液晶市場獨占鰲頭的夏普,至今仍擁有最好的電視面板技術——ASV和IGZO,這些是去年新成立的Japan Display所不及的。夏普面板與索尼的畫質技術結合,恰好是互補之勢。
近年來對日本廠商一路下滑的一個因素,是電視機薄形化的發展趨勢,電視機由CRT時代的畫質優先轉變為網絡化、智能化、家具化。因此,有些媒體把Google與蘋果視為未來電視機兩大陣營的首領。
未來電視機產業是否將由軟件廠商主導,這是有爭議的主題。倘若日本廠商能主導下一代顯示技術,這趨勢便能扭轉。然而,在趨勢未完全顯露之際,液晶面板過剩,日本電子產品包括電視銷路不暢的現實,使得像夏普這樣的面板生產商產生攀附潮流勝利者的想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iPhone 5銷量未達預期,iPad份額下滑,iTV推遲上市,蘋果失速是否會帶來對部件需求的減少。這正是夏普所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