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已宣布退出等離子電視業務。該公司計劃在2013年12月之前停止生產等離子顯示器面板(PDP),2014年3月之前終止該業務。
液晶電視技術進步,市占率提高
等離子電視一直是由日本企業主導開發潮流,但2008年以后,日立制作所及先鋒相繼宣布退出等離子電視業務。形成松下“單打獨斗”的局面后,等離子電視的推廣普及受到限制,最終導致該公司也決定退出長期從事的等離子電視業務。
松下是從1970年代開始研究等離子電視的。1996年該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等離子電視“Plasmaview(TH-26PD1)”,隨后憑借領先于液晶陣營的大屏幕化、自然的色彩表現性及高速響應性等優點,在電影內容及體育節目等方面發揮了優勢,在電視數字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液晶電視在實現大屏幕化的同時,通過高亮度實現了高清晰顯示,原來存在的響應速度問題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而解決。于是,液晶電視開始向大屏幕電視市場滲透,市場占有率迅速提高。
實際上,在松下決定退出等離子電視業務的背景中,經營方面的問題大于技術性課題。
對市場增長判斷失誤,生產設備投資過剩
圍繞倫敦奧運會展開的2012年夏季商戰。松下推出了等離子電視 | 松下曾預計2007年全球等離子電視的需求量將達到1200萬臺 |
等離子電視對松下的經營投下巨大陰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該公司對市場增長情況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讓我們回顧一下松下過去發布的等離子電視計劃,該公司曾預測2007年全球等離子電視的需求將超過1200萬臺,2008年度將超過1500萬臺,2010年將超過2500萬臺。而且,該公司計劃獲得其中40%的份額。也就是說,提出了2010年全年售出1000萬臺等離子電視的計劃。
實際上,在等離子電視出貨量最高的2010年,松下共售出752萬臺,達到了計劃的四分之三。但2010年過后,等離子電視出貨量突然停止增長,之后的形勢也急轉直下。在液晶電視成為全球主流的形勢下,松下也開始將電視業務的重心轉向液晶電視。
不過,松下仍非常積極地進行了生產設備投資。
茨木工廠老化測試工序
松下設在兵庫縣尼崎市的P4(PDP第4工廠)的外觀
松下設在兵庫縣尼崎市的P5(PDP第5工廠)外觀
第5工廠的生產線
除了大阪府茨木市的P1(PDP第1工廠)和P2之外,松下還在兵庫縣尼崎市建設了P3、P4、P5,再加上上海的生產基地,共有6座工廠,而這一規模卻超過了松下的需求預測。
首先于2001年6月開始生產的P1最初的規模是月產3萬臺(按42英寸產品計算)。隨后,松下又確立了上海工廠月產2.5萬臺、P2月產12萬臺、P3月產28.5萬臺、P4月產50萬臺的生產體制,每次建設新工廠,月產量都會成倍增加。
到P4投產時,各工廠的合計規模達到了每年1000萬臺。此時的投資規模已經與計劃值相當,但松下卻并沒有停止投資。按照最初的計劃,2009年投產的P5全負荷生產時的月產量為100萬臺,松下的總體目標是每年可以生產2200萬臺等離子電視。
可以明確地說,這屬于過剩投資。
實際上,P5推遲了投產時間,并將總額2800億日元的投資計劃縮小至2100億日元,松下在計劃搖擺不定、P5基本沒有運轉的狀態下終止了等離子電視業務。
推動結構改革也未能扭虧
過剩投資、全球范圍內的價格下滑及嚴重的日元升值等也都是逆風,導致松下的等離子電視業務一直無法擺脫虧損狀態。
松下社長津賀一宏表示,“等離子顯示器面板業務的虧損一度擴大到了超過1000億日元的規模。我們通過各種措施,將虧損規?s小到了200億日元。”
為了進行業務重建,除了壓縮固定費用等結構改革措施之外,松下還通過大型化及提高附加值等對策,向收益性高的產品集中,并開拓了用作數字標牌的商業用途,將產品向文教領域、公共領域、要求高色彩表現性的美術館、醫療領域及電子黑板領域推廣。但即便如此,松下的等離子業務仍然沒能消除赤字。
津賀表示,“找不到進一步的對策使剩下的200億日元虧損轉為盈利,或者使虧損額減半。這是我們最終決定退出該業務的最大原因!
雖然松下采取了多種措施之后,虧損幅度暫時縮小,但2012年度的出貨規?s小到了192萬臺,這樣的規模只能選擇終止業務。
松下一直在最尖端技術開發和產品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不過,雖說松下退出了等離子業務,但該公司的等離子電視技術一直處于業界領先水平。
首先,松下推出了全球首款寬屏等離子電視“Plasmaview TH-26PD1”,1997年與NHK技研共同開發出了業界首款42英寸高清等離子電視。2000年,該公司推出了42英寸寬屏等離子電視“Plasma T TH-42PM30/S”,隨后又于2001年5月推出了業界首款內置BS數字調諧器的50英寸高清等離子電視“Digital T TH-50PH3/S”。
后來,松下又于2005年推出了引領全高清時代的65英寸全高清等離子電視“VIERA TH-65PX500”,2006年推出了103英寸全高清等離子電視“VIERA TH-103PZ600”。盡管TH-103PZ600的價格高達600萬日元左右,但年出貨量仍然達到了3000臺。
2007年,松下推出了全球首款42英寸全高清等離子電視“VIERA PZ700”,促進了家庭內的全高清化。在2008年1月舉辦的“2008 International CES”上,該公司宣布開發出了全球最大的150英寸4K等離子顯示器面板,因“能以實際尺寸顯示一頭大象的全貌”而備受關注。2008年,該公司還開發出了全球首款103英寸全高清3D等離子顯示器面板,并于2009年與NHK技研合作開發出了103英寸4K等離子顯示器面板。
等離子顯示器面板是一項優秀的技術。一直致力于最尖端技術開發與產品化并處于領先水平的松下,卻最終放棄了這項技術和業務,其原因完全是經營方面的失策。
退出等離子業務是松下重新定義電視業務的大好機會
松下打算將今后的電視業務定位于“白色家電”之一,推進產品制造。
津賀表示,“采取的具體措施是推出Smart VIERA”,“Smart VIERA的特點在于My Home功能。這種電視機并不是單純接收電視信號的設備,而是進化成了接入網絡、在使用云的同時提供多種服務的產品,而且可以在生活中為用戶提供幫助。我們的目標是制造與家融為一體的電視機。”
松下將白色家電、住宅相關業務及車載業務定位為三大支柱業務。打算在這些可發揮松下優勢及綜合實力的領域重新定義電視業務。退出等離子電視業務恰好是松下重新定義電視業務的大好機會。
今后,松下將如何描繪電視機的新藍圖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