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接到解放軍渡江部隊已經成功解放南京時留下的千古名句,并以此警告黨內外同仁不可“驕傲自滿,革命建設的路還非常漫長,甚至艱難”。
而今,將此種佳句應用到國內方興未艾的民族顯示面板產業,也是充分的貼切。雖然我國已經建立起數條高世代線,但是在上游材料、關鍵設備、關鍵工藝方面,對外依賴依然嚴重。同時,本土領先的大型面板企業京東方、華星光電依然沒有擺脫虧損的陰霾。
2011年,我國銷售制造液晶電視數量再創新高。液晶電視總產量突破1億臺,其中內銷接近4000萬臺,成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制造國。同時,我國也是電腦顯示器、液晶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的等產品的全球第一大制造國。這些產業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那就是需要以液晶面板為核心的顯示技術和核心組件的支撐。
第一電子大國的地位,本質上決定了我國也將是全球第一顯示大國。但是,就在數年之前,我國關鍵平板顯示器件:面板,還幾乎100%依賴進口。從幾英寸到數十英寸的產品,數十種產品,均悉數需要進口。也正因中國市場的巨大消耗能力,也導致了2007年之前,全球液晶面板業始終保持40%以上的毛利。當時我國每年花在進口面板方面的外匯是一個巨大數字。
而如果僅僅是出讓部分利益,我國電子產業對液晶面板進口的依賴還可以接受。然而事實是,沒有自主的面板,失掉的是整個電子行業的話語權。面板產業在今天的電子行業已經成為僅次于半導體產品的第二大核心組件。例如,我國液晶電視產業就“經常”被外資面板巨頭“掐脖子”:液晶面板,占據液晶電視成本七成以上——終端市場火爆的時候,購買不到足夠的面板,整機產能優勢難以發揮;終端市場萎靡的時候,日韓等擁有自主面板企業的彩電廠商又會主動開打價格戰,壓低市場價格,擴大終端產品市場占有率。
但是,我國彩電企業這種兩頭受夾板氣的狀況在2011年開始出現根本改觀:包括京東方北京8.5代線、華星光電深圳8.5代線、中電熊貓南京6代線,以及此前京東方的合肥6代線等幾條自主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線的投產,令我國在全球面板市場擁有了一定議價權和自主權。幾條生產線,大致能滿足國內主要大尺寸面板消耗行業,彩電產業3成的自主需求。
自主面板線建成、投產的直接影響是顯著的:例如,2012年初,國家提升了32英寸以上進口面板的關稅水平——這不僅是對自主面板企業的“政策”支持,更體現了我們掌握了一定的對外資上游企業“說不”的權利。
2012年,作為國內面板產業的龍頭,京東方再次祭出大手筆投資:合肥8.5代線新建項目在國內首次采用金屬氧化物TFT薄膜晶體管技術;鄂爾多斯全球第三個5.5代OLED面板項目進入關鍵施工期。這兩大項目的建設,不僅能進一步解決國內顯示、電子產業對各種顯示面板的需求問題,更能夠使得本土面板廠商能夠在高品質的新型技術面板產品上,與世界巨頭三星、夏普一較高下。
自02年至今,京東方用10個年頭證明了本土面板產業是可以崛起的。作為掌握有國內大型面板產業最大的產能,已經正在建設最大規模的OLED面板產業集群的企業,京東方的逐步成功成為引導國內面板產業進入市場拐點的關鍵力量。
京東方合肥6代線是國內首條高世代線。這條線的建設不僅為京東方培育了更多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積累了深厚的高世代線運營經驗,同時也成為了中電熊貓、華星光電進入高世代面板產業的方向標。而京東方北京8.5代線和華星光電深圳8.5代線的成功,則令數次停滯的LGD和三星國內高世代面板項目再次進入啟動的快車道。2012年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OLED生產線的建設則拉開了國內OLED面板從小打小鬧到規模轉型的大幕。
如果目前投資的國內高世代面板和低世代OLED面板線能夠如期量產,我國各種面板綜合自己能力將從5年前的可以忽略不計,躍升到50%以上。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為代表的民族面板產業已經有所小成。京東方合肥8.5代線、鄂爾多斯5.5代OLED線、華星光電深圳OLED試產線的建設、中電熊貓南京10代線的規劃,在全球面板業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這邊風景獨好”的境況絕不是這些領頭羊驕傲的資本。
與建立液晶面板產業較早的日本,中期發展起來的韓國和臺灣地區相比較。國內大陸面板產業目前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日本面板產業自開創至今,以液晶之父夏普的時間表計算就已經超過了30年。30年形成的技術積淀和產業積淀,不僅僅體現在面板這個中間產品上,更體現在上游自主配套能力上。在對于成本至關重要的產業配套率上,日本已達176%,韓國為82%,中國大陸的產業配套率僅11%。就連廣泛依賴日本上游產業的臺灣電子業界對面板產品上游配套能力的建設都領先于大陸企業。
“如果不建立上游配套能力,我們的顯示產業、面板產業的成績只不過是從‘一個低級的組裝者,轉變成了一個高級的組裝者’”。業內人士如此指出。原來面板依賴別人,只需要與全球五大面板商打交道,現在有了自己的面板企業還需要與配套零組件、核心設備、核心材料等廠商打交道。至少從表面看來,我們受制于人的部分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擺在國內面板業同他人面前的絕不是通天大道,而是“滄桑”的羊腸小路。
獲得更高層次的上游議價權,關鍵是將我們的面板產業做大、做好。與日本等國從零開始逐漸積累起來的面板產業不同。我國的特點是,先有下游的顯示應用市場,后有現在正在大力建設的中游顯示面板企業,最后才涉及到上游產品和配套企業。日本是典型的技術進步推動了產業的發展,我們則是典型的“市場需求引導了產業的成長”。
目前,我國在北京、合肥、深圳等地已經建立起成規模的面板制造業。這為更上游企業的發展和進一步配套產業的落地奠定了基礎。規模化的優勢正在逐漸影響上游產業的布局,并為本土更多的新型科技企業創造財富機會。
國內著名面板行業專家陳立宜表示,深圳華星光電的8.5代液晶面板項目對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巨大,華星光電項目預計在10年內將直接拉動上下游及相關產業投資近500億元。深圳液晶面板產業集群將不僅僅是面板,還包括一大批玻璃基板、彩色濾光鏡、偏光片、光阻材料、LED光源等顯示產業鏈的上下游關聯企業的匯聚,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液晶產業。
在合肥,我國最大彩管生產廠商彩虹集團切入TFT-LCD基板玻璃生產領域,現時合肥第一條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良品率已經達到設計良品率。到年底合肥將有三條6代玻璃基板生產線進入量產狀態。同時,彩虹集團還將在廣東順德,投資約116億元,建設12條8.5代及以上世代玻璃基板生產線。玻璃基板是液晶面板最重要的上游核心組件之一。在全球市場一直被美國康寧和日本兩家企業把持。
在河北,我國唯一自主液晶材料企業誠志永華,承建的TFT液晶材料暨其它顯示材料生產基地項目,2011年11月12日,在石家莊高新區正式奠基。該項目建設分兩期預計2012完成,一期投產后年產TFT液晶能力達50噸,其他液晶20噸。二期完成后,年產TFT液晶100噸。這一項目將使得我國液晶面板的液晶材料自給率大幅提升。
但是,我國在液晶等平板顯示上游的努力才是一個小小的開始。液晶也好,OLED也好,需要大量的上游材料、設備、工藝技術的支持。在液晶面板等顯示產業背后,擁有一個個壟斷性的巨頭:康寧在玻璃基板市場一直遙遙領先,最高市場占有率曾高達八九成;3M在導光板市場一度擁有8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企業掌控液晶、半導體等行業大量使用的光刻設備的核心技術和主要市場,并在平板用應刷技術和設備上絕對領先……
材料、設備、工藝,這是擺在國內面板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路程面前的三座大山。由市場需求推動的國內面板產業的高速建設,并不能抵消昔日巨頭在常年累計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配套方面的優勢。自主研發實力,特別是上游產業鏈的研發實力將成為未來面板行業國際競爭的焦點。可惜的是,我國在這方面還嚴重落后。例如,在專利方面,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利數只占全球平板顯示專利的2%左右。
“雄關漫道從頭越”。我國新型顯示產業自主化之路在京東方等領頭羊的帶領下已經取得階段性的勝利。自主高世代線的建成、投產,告別了我國面板產業嚴重對外依賴的歷史,但是在成為面板強國之前,我國還需要在上游產業鏈上繼續完善。針對日系、韓系企業建立起來的全產業鏈優勢“面板行業的‘二次抗日戰爭’不可避免”。
“天若有情天亦老”。建立強大的面板產業鏈,靠競爭對手的“恩賜”是不行的。只有主動競爭才是出路。
2012年上半年,京東方財報再次虧損7.87億元,雖然較去年同期減虧4億,并且預計第三季度將盈利;但是隨著京東方合肥8.5代線和鄂爾多斯5.5代OLED面板線在明后年進入試生產期,渴望京東方在短期內實現全線盈利依然是奢侈的目標。虧虧盈盈,以虧為主的狀況,不僅在過去十年伴隨這家巨型公司,在未來三年恐依然是其財務報表的主旋律。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日本建立起今天液晶帝國的大廈,用了30年。而即便如此,液晶之父夏普也難以逃脫巨額的虧損。僅僅十年的京東方和夏普、三星等巨頭比較依然年輕的很,需要跨越的門檻也更多。而且這些門檻不僅僅是京東方個人的門檻,他們也是整個民族面板業的門檻,甚至是整個國家電子產業不得不跨越的門檻:沒有現代顯示產業,就沒有現代電子業這么多的消費電子產品,也就不會有信息化產業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甚至完善自主的面板產業也關系到信息戰條件下的國防安全。也許對于臺灣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地區,的確沒有能力建立起完備的現代顯示產業鏈。但是作為一個大國,尤其是全球第一電子大國,京東方們的努力和虧損擁有“巨大的戰略性收獲”。
2012年,全球面板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友達4K和裸眼3D產品批量供貨。LGD的視網膜面板和OLED面板得到進一步的技術提升。甚至LG也向外界釋放出大尺寸OLED電視未來幾年將快速成長的信號,并預測大尺寸OLED價格3年后下降30%。而液晶之父夏普,不僅成功擁有8代線切割小尺寸的蘋果IPAD用高分辨率面板的實踐經驗,而且實現了高世代面板線全面向“金屬氧化物”TFT面板的改造。臺灣奇美電和友達也在2012年啟動了低世代線OLED的量產和6代線OLED的試驗線工作。松下也將利用其停產的6代液晶線實驗建設高世代OLED面板線的技術。三星在8.5代OLED線繼續推進的基礎上,5代OLED線的擴產速度全面提升,并在蒸度設備上告別“四分之一”蒸度技術。
“你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根據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全球顯示產品年市場總額2011年為1110億美金,2018年預計為1634億美金,平均年復合增長率為5.7%。其中a-Si (非晶硅)TFT-LCD仍為主流(國內液晶面板行業現行的主流技術),但逐漸呈下降趨勢;LTPS (低溫多晶硅) TFT-LCD年復合成長率為13%;Oxide(金屬氧化物) TFT-LCD為36%;LTPS(低溫多晶硅) AMOLED為31%;Oxide(金屬氧化物) AMOLED為135%。此外,液晶技術將逐漸被OLED等新興技術替代。
“上聯是‘技術進步,產品進步,產業鏈提升,行業辛苦’,下聯是‘上游賺錢,下游賺錢,消費者省錢,面板虧錢’,橫批是‘成長的磨難’。”王東升用這樣一副對聯描述面板行業“確實做得很累”!但是,步步為營的追趕不可荒廢,“寶劍鋒重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京東方在鄂爾多斯建設OLED面板線,在合肥8.5代線中一次性到位應用金屬氧化物;華星光電在深圳建設OLED試產線;京東方對成都4.5代進行OLED量產改造……如果說,液晶面板產業的建設,國內落后了國際市場5到7年;那么現在新型液晶和OLED面板線建設,國內產業領頭羊與國際巨頭的差距已經縮減到半年到2年的水平。甚至一些項目的建設進度已經部分領先于臺灣業者、與日本企業持平。
非晶硅TFT到低溫多晶硅或者金屬氧化物TFT,液晶到OLED,這是面板產業不可避免的升級之路。站在2012年,國內面板產業自給情況開始革命性改觀,而國際面板產業新技術風起云涌的歷史性節點上,國內面板業需要信心、更需要耐心,需要支持、更需要理解!
此前,有媒體曾經報道,說韓國企業已經在建設OLED面板線,我們還在建設LCD,并指責國內面板業“建成即落后”。這種觀點空前的不負責任。首先LCD技術和OLED技術有很多相通之處,沒有LCD的積累很難再OLED上一口吃一個胖子。第二,韓國企業現有的8.5代OLED試產線,都是由LCD線改造而來,如果沒有LCD線的積累直接建設高世代OLED線的技術風險、資金投入都會空前巨大。第三,LCD產品的主流地位暫時不會改變,OLED暫時不會普及,如果不建設LCD線,難不成干等著老外OLED普及之后在努力追趕嗎?
“人間正道是滄桑”。建立民族自主的面板產業鏈,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巨額的投入、空前的技術密集度、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密集度,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企業管理的難度都超乎普通人的想象。面對日韓企業數十年積累起來的優勢,企圖一朝一夕就超越過去,那是不可能的。國內面板產業鏈的建設,面板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步步為營”。
在9月18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中國•北京2012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京東方科技董事長王東升有了一個新的提法:“TFT-LCD、AMOLED以及包括Flexible Display等新型顯示技術的基礎都是半導體技術,可統稱為半導體顯示(Semi Display)。半導體顯示是通過半導體器件獨立控制每個最小顯示單元的顯示技術統稱,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以TFT陣列等半導體器件獨立控制每個顯示單元的狀態;二是采用非晶硅(a-Si)、低溫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有機材料(Organic)、碳材料(Carbon Material)等半導體材料;三是采用半導體制造工藝。與半導體顯示技術和產品相關的材料、裝備、器件和應用終端產業鏈統稱為半導體顯示產業。”
這一稱為“半導體顯示”的新概念,給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展示完全不同于傳統CRT陰極攝像管“電子技術”時代的顯示產品的產業輪廓。事實上,平板顯示不僅僅是半導體技術的再次應用,他還是其他新興科學領域技術進步的成果:例如薄膜電路和電器。
薄膜電路是將整個電路的晶體管、二極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以及它們之間的互連引線,全部用厚度在1微米以下的金屬、半導體、金屬氧化物、多種金屬混合相、合金或絕緣介質薄膜,并通過真空蒸發、濺射和電鍍等工藝制成的集成電路。現在,常見的太陽能電池板、平板顯示的TFT驅動結構等都是薄膜電路產品。
薄膜電路將是未來電子行業最基礎的技術和設備。而且這一技術將徹底改變我們的電子工業。2011年中,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神奇材料”石墨烯“墨水”,首次使用普通的家用打印機打印出由石墨烯制成的柔性電路,最新研究的突破有助于科學家們大規模廉價制造出可穿戴的電子設備。
與向廣泛應用在電腦、手機領域的半導體技術比較,薄膜電路還不為人們所熟悉。但是這二者在液晶、OLED等平板顯示產業已經以各種形式廣泛應用,并將成為未來電子產業最核心的兩大技術。可以準確的說:沒有自主的薄膜電路和半導體產業就不會有自主的電子產業。實際上,面板產業的發展和進步,不僅關系到現在的彩電、手機這類具體應用產品,他更將為我國整個電子行業在未來十年、甚至數十年內建立起強大的產業能力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站在這個電子科學的高度,重新審視在面板行業的投資,用百年電子產業技術革命和變遷的眼光,用中國制造的由大變強,甚至用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的眼光來審視今天在面板行業的巨額投入,中有一天人們會知道,今天的決策者是多么的英明,他們為明天國家電子產業的輝煌付出了多少、忍耐了多少!
總結: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民族面板產業在小有所成的歷史節點上,卻必須面對更多的挑戰、更大的困難。上游配套、新技術的崛起、全球競爭環境的惡化,無一不是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在我們面前的競爭者不是窮寇,而是強大的巨人;前方的路途豈止是滄桑,分明是崎嶇小徑。作為后起之秀,真正考驗民族面板業智慧和耐力的拉力賽才剛剛開始。但是,最困難的產業初創期的陣痛已經過去,只要沿著這條自主化的路努力走下去,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必然讓好戲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