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韓:聯手美、日、臺
跟三星比起來,論規模,鴻海去年營收足足少了1萬億元;論產品線,鴻海在半導體與存儲器還是空白。憑一己之力當然打不贏,郭臺銘的招數是,聯合其它企業分三路對抗三星——面板、存儲器、半導體。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今年3月27日,鴻海以8.09億美元入股夏普,并成為夏普單一最大股東。去年,夏普巨虧46.6億美元,刷新了虧損記錄。鴻海的入股無疑給夏普帶來了一個希望,不但可以從鴻海獲得的16億美元現金用于最新液晶、OLED等技術的研發,而且還將加強其在中小尺寸面板領域的競爭力。
而對鴻海而言,則加強了其對抗三星面板的砝碼。雖然鴻海此前已經買下索尼的大部分電視組裝業務,鴻海同時還持有臺灣面板廠奇美電子的股份,不過這些不足以增加鴻海在產業鏈上的優勢。因為與夏普相比,奇美電子還是缺乏面板制造領域的先進技術,而與夏普的結合則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如此一來,在面板領域,郭臺銘目前手上的棋子有奇美電、夏普、VIZIO(北美最大液晶電視品牌,鴻海是VIZIO的代工伙伴兼股東)、索尼(鴻海先后收購索尼墨西哥、斯洛伐克電視組裝廠,帶進索尼組裝大單)。
相比入股夏普,在存儲器方面的聯合可沒有那么容易。最近郭臺銘頻繁飛往日本,一是為了給夏普打氣,二是為了替美國美光(全球第四大存儲器廠)收購日本的存儲器公司爾必達(Elpida)敲邊鼓。
之所以為美光敲邊鼓,是因為爾必達申請破產保護后,美光是最有可能的買家,郭臺銘不想三星一家獨大。 “全世界現在能夠玩得起DRAM的,就是三家到五家,我絕對不敢碰!”郭臺銘認為,“Elpida的問題解決不了,臺灣(存儲器產業的)問題根本不能解決。”
不過美光接手爾必達仍有變量,關鍵就在臺灣的瑞晶電子。瑞晶是爾必達最重要的轉投資,比起爾必達日本廣島老舊的12寸廠,瑞晶設備先進很多,對單位成本錙銖必較的DRAM來說,更有競爭力。此外截至3月底,瑞晶雖有近79億元的長期負債,但多數為銀行貸款,而非公司債這類導致茂德、力晶財務告急的項目,因此財務相對“最干凈”,一位業者說。
所以,與其說美光看上爾必達,不如說它看上爾必達手中的瑞晶持股;麻煩的是,這一點,瑞晶另一大股東——力晶也心知肚明,正醞釀反制。
不過,外界也認為郭臺銘串聯美、日、臺的動作,是在替其最大客戶蘋果整合供應鏈,以便將關鍵零組件訂單從三星逐步轉出。
面對三星,最后一塊拼圖,剩下半導體制造。“就臺積電,張忠謀(臺積電董事長)是我表姊夫。”郭臺銘很自信,臺積電是全球晶圓(半導體所需的硅晶片)代工廠。
“我一個人打不過,全世界只有三星一個人、一家公司,可以這三個(存儲器、面板、半導體制造)都玩。”郭臺銘強調,“我只有聯合幾個人一起打它,張忠謀打三星的ASIC,我打TFT(LCD面板),爾必達也要打(DRAM)。”
不想等政府出手整合,郭臺銘自組全球聯盟,直攻三星產品線。但三星也絕非等閑之輩,7月初,三星集團下令,要求全體員工提前半個小時上班,也就是早上6:30,三星說,這是為了增強員工的危機意識。
三星越來越勤奮,而郭臺銘也顯然要和三星死磕到底,戰役才剛開始。
中插:外界也認為郭臺銘串聯美、日、臺的動作,是在替其最大客戶蘋果整合供應鏈,以便將關鍵零組件訂單從三星逐步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