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助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
今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實施關鍵性的一年,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都受到了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經濟能否保持快速穩定增長頗受國內外矚目,溫家寶總理就政府工作報告征求各界意見時也強調,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因此,企業的改革、轉型、發展也成為家電行業兩會代表提案關注的熱點。
繼去年提出推動三網融合的建議后,TCL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東生今年關注到加快發展數字家庭產業,他建議設立數字家庭技術創新扶持專項,國家在財稅政策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做大做強數字家庭產業規模,促進經濟增長,出臺必要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設數字家庭應用示范工程以及數字家庭社區體驗工程,大力培育數字家庭消費市場,加快制定并實施數字家庭知識產權戰略,加強數字家庭標準體系建設,加大對龍頭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品牌企業的扶持力度。
同時,他還建議關于加快發展廢舊家電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具體包括對具備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家電制造商進行基金征收減免、提高廢舊家電處理行業準入門檻、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強化監督管理力度。此外建議給予稅費政策扶持、對進口廢舊家電進行試點、進行現代信息化網絡建設,制定二手電器質量標準等。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柴新建則希望政府部門像扶持技術創新一樣,出臺具體措施推動自主品牌建設。他認為,中國要從家電大國走向家電強國,需要有民族品牌的持續提升,尤其在自主品牌建設上,不僅要突破技術壁壘,掌握核心科技,更要嚴把品質關,堅守品質生命線,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信賴感,重點體現在產品品質和服務品質,實現從售前到售中,再到售后的全方位提升,增強消費者的品質感。柴新建同時建議加大對市場的規范,他認為目前最缺乏的、最需要的應該是對市場的規范,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技術的產權、專利、商標等。
作為家電零售流通企業代表,張近東則關注物流業的發展和轉型,他指出,現代物流是零售現代化的最后一關,但國內商品90%的時間都用在倉儲、運輸、包裝和配送等環節上,直接導致物流效率低下、價格高企,“用地資源缺乏、公路通行難、通行成本高、第三方物流能力不足等問題,是導致我國物流業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需要從立法層面、整合物流資源、改善公路收費、優化交通管理、規范第三方物流等方面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他建議將培育高效、綠色的現代物流業作為國家戰略,加大扶持,加強規范引導,并抓緊研究制定物流產業政策,建立和完善物流業的政策法規體系,通過立法明確物流業的產業地位。
此外,在減輕中小企業資金負擔,推動升級轉型方面,李東生還建議加大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減稅力度。他建議大范圍推廣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進一步降低增值稅稅負二到五個百分點,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實行更低的增值稅率,進一步降低企業所得稅,建議通過所得稅優惠,鼓勵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可以考慮對研發投入、利潤再投資等實行一定比例的稅收抵扣等。
代表委員“有話說”
除了與自身產業發展相關的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可持續發展等議題之外,家電行業的兩會代表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教育改革、弱勢群體、社會誠信等熱點話題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志高集團控股董事局主席李興浩
提案:出臺各行業誠信國家標準
李興浩認為,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各行業協會或其他一些信用評級機構所評定出來的“誠信單位”,其“誠信質量”難免參差不齊、魚龍混雜。他建議出臺各行業“誠信”國家標準并立法執行,有利于推動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設立歸口部門負責誠信檔案的基礎管理及“誠信單位”的評定,有利于改變“誠信評級機構多而混亂”的現狀,強化“誠信”檔案的基礎管理,有利于更深層次規范公民行為。
全國政協委員、蘇寧電器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提案:給低收入群體發放“消費補貼券”
張近東表示,低收入人群是我國社會當中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當前我國城市低保、農村低保、農村五保、優撫對象以及城鎮失業者等低收入群體近1億,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議題,在當前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提議國家發放“消費補貼券”,以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資料需求,從而與其它各項社會保障措施形成“互補關系”,增強社會的安全感與和諧度。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提案: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加快農村教育改革的建議
針對目前仍存在的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教育相對落后的狀況,李東生提出六條建議: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縮短城鄉差距;完善教育管理體制,確保農村教育健康發展;制定鄉村教師激勵機制,提高農村教育師資力量;開放農村教育,鼓勵開展多形式辦學;鼓勵企業參與,通過發揮社會力量促進農村教育發展;切實解決就業問題,重塑農村教育信心。
全國政協委員、蘇寧電器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提案:將企業資源融入職教體系
“十二五”期間就業缺口達到50%以上,結構性用工荒反映出我國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的欠缺。張近東認為職業教育是提高就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建議將企業資源融入職業教育體系,實現教育、企業、就業協同發展,鼓勵企業大學參與職業技能培養,實現校企一體化的職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