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廠商的維修售后與第三方維修點在利益上也是沖突的。某品牌廠商的客服人員就表示,如果消費者找的不是該品牌的維修站,產生任何風險,廠商都不會負責任。他們也明確表示,不支持消費者找第三方維修。其實,第三方維修點有著它的優勢,比如上門費。消費者如果找自家附近的維修店,就省去了這筆費用。
這種排斥導致了很嚴重的后果。為了抵抗廠商售后的排斥,一些第三方維修點常常自稱某品牌的售后中心,來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經常有用戶打電話過來,說是我們這維修出現了問題,但是一說到師傅名字,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里的,這種情況很常見。”一品牌售后工作人員如是說。此外,中國質量萬里行每年都會曝光大量冒充廠商特約維修店的400熱線。據了解,這些假冒維修站廣泛存在亂收費、服務質量差、服務不及時等問題。
北京消協工作人員對筆者表示,保修期外,消費者可以選擇第三方維修,但是必須非常小心,最好能找實體店,因為現在第三方維修店需要重新整頓。他還表示,面對整個行業亂象,消協一直在關注,然后向上面反映問題,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采取措施。
隨著消費者群體性投訴的持續,家電維修暴露問題的針對性也在增強,而消費者在其中尚處于沉默的大多數。明明已經發現了難以置身事外的問題,廣大的消費者手里卻缺少維權的法律武器。筆者期待,消費者的“強勢反擊”時代能夠早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