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新思維
翻閱松下和索尼的創業史,讓人心潮澎湃。松下幸之助不足十歲便離家打工,歷經曲折、自強不息、不斷創新,二十多歲便創立松下電器,近50年后的1967年,讓松下成為當時與飛利浦、西門子齊名的全球三大電器制造商。
然而,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日本電子企業似乎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作為“日本隊”領隊的索尼,在蘋果推出iPod后,walkman業務備受打擊;平板電視時代,也未能把握住液晶電視、OLED電視的先發時機。
曾經推崇“變化與速度是企業生存之根本”的日本電子巨頭,似乎已經患上了“大企業病”:對市場的反應變得遲鈍,對產業方向判斷失誤……創始人留下的精神財富不知留下了幾成。
一位曾在某中日合資企業任高管的業內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直言,現在日本電子企業普遍經營狀況不好,它們的轉型是“不轉也得轉”,“像松下正從‘單一產品時代’向‘系統解決方案時代’過渡。而系統解決方案,如果不與所在地企業合作,怎么能辦到?”
一個反面教材就是,松下掌握的等離子技術原本不遜色于液晶,部分性能還優于液晶,但是由于松下采取了封閉策略,更多企業扎堆到開放的液晶產業鏈,最終液晶占據了上風。
“雖然日本企業仍有核心技術、上游部件的優勢,但是,日本企業不能再單純地依靠技術優勢,正如中國企業也不能再單純地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一樣!彼f,“技術的壟斷與封鎖,已經越來越不奏效。日本企業應該以開放、合作的新思維,參與全球競爭!
附表日本電器巨頭財務數據
資料來源:本報整理
注:截至2011年12月底的第三財季
廠商 凈利潤 去年同期 同比
索尼 凈虧損1590億日元(約合20.9億美元) 723億日元 -320%
松下 凈利潤400億日元(約合4.91億美元) 323億日元 24%
夏普 凈虧損1736億日元(約合23億美元) 75億日元 -2415%
日立 凈利潤342.8億日元(約合4.5億美元) 620.9億日元 -45%
東芝 凈虧損106億日元(約合1.35億美元) 123.7億日元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