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家的電視越來越像個擺設,甚至一周都難得打開它。不過,2012年,你可能會重新審視電視世界。借助IT業力量,它將打開一個新窗口:智能電視與通信、互聯網世界的融通性,有望重新激活一個龐大的應用市場。
2012年的電視機,開始出現新面孔,你再也用不著死板的遙控器、無聊的換臺方式、被動的節目收視,一個手勢就可以打發周末時光。電視已是一個網絡門戶。打開電視,隨意選部熱門電影或電視劇,順便交掉上個月電話費;然后打開軟件,自動測出你定做的衣服尺寸。不久,你就可以干這些事了。
以前彩電廠家把電視機賣出去,生意就做完了。現在電視機到用戶手里,生意才開始。因為彩電已不僅是一個內容播放終端,它還是一個服務終端。彩電廠今后不但賣機器,還賣內容、賣服務。
松散聯盟
因此,彩電廠與內容運營商合作已經蔚然成風。創維與南方傳媒、百視通、華數展開了合作;康佳與百視通形成戰略聯盟;海信攜手中國網絡電視、百視通、華數;TCL、長虹通過兩者的合資公司歡網,與華數緊密合作。
幾年以前,彩電廠自己涉足內容。像創維2006年就開設了酷開網,購買片源放到網上,用戶用U盤下載后插到電視上播放;互聯網電視出現后,甚至可以直接登錄網站下載觀看。
2009年廣電總局一紙禁令,改變了游戲規則——經營互聯網音視頻內容,必須有牌照。2010年起至今,廣電總局共向CNTV、百視通、華數、南方傳媒、湖南廣電、中央廣播電臺和國際廣播電臺發出了七張牌照。
彩電廠紛紛改變策略,2011年掀起與內容運營商合作浪潮。據悉,彩電廠一般都要向內容運營商支付費用,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一年幾千萬元。
正是因為這一現狀,康佳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經理裴來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康佳目前主要與百視通合作,控制成本。未來兩年,隨著智能電視用戶數增加,肯定會誕生新商業模式。
2011年智能電視在中國的滲透率為40%,預計2012年將超50%。智能電視更適用互聯網規律,當用戶達到1000萬以上時就存在收費空間。康佳一年賣700萬臺電視,若從去年智能電視開賣算起,兩年后就有2000萬個智能電視用戶。裴來隆說“三五年內”向用戶收費將成為可能。
2011年康佳與百視通、中國銀聯簽約合作,讓電視具備支付功能,就是為將來新商業模式鋪路。
創維在內容合作上同樣采取開放的態度。深圳酷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葉文鑫說:“聯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前創維在電視機里沒有再推‘酷開’,而是直接推‘南方傳媒’、‘百視通’或者‘華數’,現在大家都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達到一定用戶數后,到底是向用戶收費還是在影視內容中插播廣告,兩年內估計會有結果。”
創新應用
與酷開定位于運營服務商類似,海信2008年成立的青島傳媒網絡也致力于內容整合。盡管它與CNTV、百視通、華數均有合作,但華數持有青島傳媒20%股權。
青島傳媒網絡CEO簡志敏表示,由于廣電總局規定一臺電視只能接入一個內容運營商,隨著時間推移,彩電廠會與一兩家內容運營商結為長期伙伴。
本月CES前,海信50人代表團拜訪麻省理工學院,與該校簽約,以豐富智能電視應用。
簡志敏認為,彩電后臺競爭焦點在于用戶體驗。因為帶寬、應用軟件、商業模式等都會逐步化解:隨著電信、網通對寬帶的改造,寬帶進入客廳、支持智能電視將不成問題;今年谷歌推出TV必會使安卓系統應用軟件更豐富;智能電視用戶數急劇上升會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如何針對用戶需求提供便捷服務才是最大挑戰。
這與廣州歡網科技CEO吳盛剛的觀點不謀而合。作為長虹和TCL的內容平臺運營商,歡網希望為整個行業提供內容服務。
吳盛剛認為未來彩電內容平臺有三個層次:視聽內容層面,考慮到售后服務便利,各彩電廠將與1~2家有牌照的內容運營商合作;非視聽內容層面將會百花齊放,為降低成本,歡網等中立公司會應運而生;此外,各彩電廠還會有自身個性化服務的平臺。
“非視聽內容服務主要圍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玩,是歡網致力打造的。”吳盛剛透露,歡網已有近百家合作伙伴,最近每個月新增的合作伙伴數量都是兩位數。繼長虹、TCL之后,歡網引入了“寬帶資本”作股東,并設立了“開發者沙龍”。
歡網還承擔了“中智盟”的開發任務。中智盟是由長虹、TCL和海信發起的聯盟,旨在讓多家彩電廠的智能電視互聯互通,比如,在不同品牌的彩電上可一起玩“三國殺”游戲;并且創新操作系統,國產智能電視普遍采用谷歌的安卓系統,有所創新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從CES歸來,吳盛剛最大的感觸是國產智能電視賣得比國外同行多,但應用服務還有差距。“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彩電市場,提升智能電視的服務水平很緊迫。所以,在智能電視時代,中國彩電企業的競爭反而會讓步于合作。下一步,會有更多股東加入歡網。”
電視新玩法
[ 張亞勤(微博)推測,現在電視市場就像是5年前手機市場,那時電話由通信工具轉向信息工具,引發行業洗牌,智能電視興起也將醞釀巨變 ]
頭戴一個腦電波接收儀,你只需轉念一想,就可以輕松換臺、游戲、控制音量。你是在用意念控制你的電視。這看上去像是科幻場景。
但這已不是天方夜譚。今年的CES(美國消費電子展覽)帶給人們不少驚喜。比如海爾腦力波電視,通過讀取神經活動產生的不同的腦電波,轉化成數字信號控制電視,在現場的使用者們通過意念就能控制游戲,實現搬運、舉起重物、瞄準、跳躍等動作,人腦直接取代了遙控器的功能。
這看上去可比蘋果的Siri酷多了。不過,未來的電視如果僅僅是這些,還不夠。
未來,你家里的任何一個擺設,一面鏡子或是一個水杯,都有可能充當電視的角色。海信展示智能激光電視留給人們這一想象的空間,在很小的室內空間就能實現短距投放最高80英寸甚至是更大超大高清影像;同時它作為智能電視可無線接入互聯網,隨意上傳、下載視頻內容并在線觀看電視直播節目。
人機交互、定制化、電商等更多功能融入其中。那時,窩在沙發里看3D籃球賽和身臨其境沒什么兩樣,當你厭煩了解說員的喋喋不休,一個手勢,屏幕上就出現了圖文并茂的比賽資料,還可以通過屏幕和好友聊天互動;如果你看中電視劇某明星的服裝,只要對準衣服做個手勢,面料、尺碼、價格、購買方式馬上出現在屏幕上。
或許未來的電視并不像電視,更像一個智能控制終端。你可以遠程控制家里的冰箱、空調、洗衣機,令各個智能家電之間實現內容分享和交互。
CES上的谷歌董事長施密特就有類似設想:“我們想將話題從設備轉到解決問題上。當你拿著Android設備回到家,走進起居室,你的電視會認出你,因為你的Android設備認證了你的身份。電視還會向你發送一條短信,它很了解你。”
一切并非遙不可及。在這個嚴重同質化的競爭時代,創新的力量噴薄而出,顛覆式的電視離我們越來越近。
很快,你的遙控器也將變成“古董”。這仍要歸功于蘋果Siri帶來的語音控制革命。
三星計劃在自家智能電視中內置語音控制。用戶只需要簡單地說聲“你好,電視!”就能開啟語音控制,說“網絡瀏覽器”就能沖浪。此外,你還可通過語音、手勢與電視互動,甚至通過面部識別技術來判斷不同用戶。
聯想發布的3D智能電視包括智能化人機交互、視頻點播和應用平臺。當你在界面上喊“讓子彈飛”,它會自動搜索電影。
電子產品必備的超薄要素也應用在電視身上。LG推出55英寸的一臺OLED電視機,號稱有如紙片般薄。其規格標示厚度4mm、重7.5公斤,具有3D與Wi-Fi功能。和液晶顯示屏相比,OLED屏幕更加柔韌可彎曲,給觀眾提供更廣的觀看視角。
中國本土家電廠商TCL則帶來了雙屏智能電視機。在一塊電視屏幕,戴上特制的眼鏡可以同時觀看兩套節目,極好地化解了客廳“搶電視”的尷尬,此外,TCL的云電視開始融合云搜索、云識別、云控制、云社交、云游戲、云辦公等功能。
TCL董事長李東生(微博)認為,智能電視產業潛力巨大,需要通過豐富的應用體驗把蛋糕做大,并開發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新模式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未來成功的玩家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并能做好客戶洞察的企業。”不過,智能化外,李東生開始考慮“藝術化”。
而海信集團(微博)總裁于淑珉預測, 2012年中國電視行業將呈現六大趨勢:一是電視無所不在,移動、迷你電視將加快電視“泛化”趨勢;二是聲音控制、體感手勢、第二屏幕體驗、可彎曲屏幕等顛覆性電視技術的概念性產品出現;三是電視臺、視頻網站與電視廠商聯手開發并重新定義電視成為可能;四是電視機與移動終端無縫連接,3D成為標配;五是智能電視機占比超過50%,中國電視機行業超過千萬產銷量的企業將超過3家;六是適宜智能電視的應用將從概念變為現實。
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不只家電企業。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推測,5年后智能電視市場將是IT企業唱主角。他說,現在的電視市場就像是5年前的手機市場,那時電話由通信工具轉向信息工具,引發行業洗牌,智能電視興起也將醞釀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