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額245個億、用時17個月、8.5代……
上面一組數字,是TCL投資55%股份的華星光電8.5帶線液晶面板實現投產的新聞關鍵詞。作為TCL成立以來投資的最大項目,僅僅用了17個月,創造了國內最大面積高世代面板項目建設速度的紀錄。
與這個新聞相對應的是,繼上個月LG通知廣州市政府推遲廣州8.5代線開工時間后,LG Display再次延遲了廣州8.5代面板項目的動工時間,何時啟動已成未知數;友達光電在昆山的8.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項目,雖然在8月上旬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審核,但至今也沒有對外宣布過動工時間。
一方面是面板市場趨于飽和、液晶面板面臨產能過剩的狀況,一方面確實巨額資金投入、高速上馬開工的液晶面板投入。究竟TCL大手筆投身面板意欲何為。
市場飽和導致價格下跌
數據顯示,從2010年3月到2011年6月,42英寸面板已由423美元跌至255美元,40英寸面板從410美元跌至235美元,32英寸則由268美元跌到162美元。而近期,面板價格再次下滑,42寸面板跌至215美元,跌幅超過16%。
奧維咨詢產業中心副總經理李秋緯分析表示,由于當前面板的產能釋放的速度遠遠大于需求的增長,面板的加工率僅為七成左右,面板企業都面臨著虧損的壓力。而近期幾大主流液晶面板廠商相繼發布財報,也是“虧”聲一片,更是讓連續跌價的面板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過,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在接受某財經報紙記者采訪時,卻絲毫沒有為華星光電將要出現的虧損擔心。因為,華星光電絕大部分產能將會由TCL自己來消化。不過在采訪中更多強調的是,通過投資華星光電進軍面板行業,可以把控平板行業的上游領域。
把控上游是關鍵
作為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等平板顯示設備的核心部件,面板占據了超過70%甚至超過80%的成本,因此,掌握液晶面板的生產和供應,對于彩電品牌把握產品生產成本、提升調節價格實力、提高行業話語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一直以來在面板領域尤其是針對大屏幕彩電的高世代面板生產領域,夏普、LG、三星和臺灣地區的友達、奇美五家面板企業把握著超過90%的市場份額,國內面板企業只能在小尺寸顯示設備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