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曾在日本、20年前在港臺、10年前在韓國演繹的經濟轉型圖景,正在中國徐徐展開
進展極快。僅僅17個月,一片空地上就“長”出了現代化的工廠,組建了世界一流技術團隊、搬進了最先進的生產線,開始生產第一批自主研發的液晶屏。
這里是深圳寶安光明新區深圳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8月8日,國內最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8.5代液晶面板項目在此開工投產。
項目總投資245億人民幣,由深圳市國資委旗下的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與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TCL)共同投資,是深圳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項目。
此次投產將改寫中國液晶屏必須依賴進口的歷史,被視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標志事件。
自此,TCL升級為國內首家擁有液晶電視全制程和大規模生產能力的企業,并躋身全球同業中的第一梯隊,得以與韓國三星、LG等企業同臺競爭。
不過,更殘酷的競爭才剛剛開始。TCL董事長李東生意識到,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擁有技術和生產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全球技術的快速反應力和整合力。
TCL所處之局勢,亦是中國制造業現階段面臨的挑戰。經過三十年超速發展,中國制造業正遭遇“成長的煩惱”:依靠廉價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
在素有“世界制造業中心”之稱的珠三角,轉型壓力尤為沉重。2008年以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頻出新政以催生“創新型經濟”,獲得產業界的積極響應。
“30年前曾在日本、20年前在港臺、10年前在韓國演繹的經濟轉型圖景,正在中國徐徐展開”。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林村看到,產業界志存高遠者,都在重塑優勢,再度出發。
但對進入攀巖期的中國制造業而言,前方已無坦途。要存活,需要富有判斷力和執行力,并緊跟時代步伐;要取勝,則在此基礎上善于整合,開辟新領域,成為潮流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