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傳統”、“充分競爭”、“低利潤”所描述的產業,為何能引發蘋果、谷歌這樣的IT、互聯網巨頭的興趣?一個互聯網和IT技術的研發應用不斷深化、信息交互空前強大、智能技術方興未艾的時代,對于一個家電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家電IT行業邊界正模糊化,作為電子產業發展風向標的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日前在青島舉行,國內彩電企業以其最新技術以及近期的產業布局來回應上述問題。
記者在現場看到,海爾旗下的卡薩帝品牌展出了云PAD電視產品,開啟了黑電產業IT化的探索。與此同時,長虹公司內部近日亦展開了大討論,欲發力智能戰略以全新的生態圈去重新審視長虹的發展機遇,提出了2015年長虹集團整體收入突破1500億元的目標。
在彩電行業利潤趨薄的大背景下,企業踏上了效益與規模的平衡木。
IT化成彩電救贖關鍵點
記者昨日從中怡康獲得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彩電銷量為1802萬臺,同比下降5.6%,增速放緩,不過銷售額反而實現了1%的正增長,這主要是源于3D、智能電視以及LED等高端產品帶來的利潤支撐。
“彩電的運營壓力很大,IT巨頭跨界家電,業界之前一度擔憂彩電被電腦取代,智能電視的出現成為挽救行業的關鍵點。”中怡康黑電研究總監彭顯東表示,必須注意彩電IT化的緊迫性以及必然性。
2009年開始,包括互聯網電視、LED背光液晶電視、3D電視、3D智能電視等在內的諸多新品加速推廣,彩電廠商IT化救贖由此開始。
今年企業走得更遠,在日前青博會上,海爾旗下卡薩帝展出了全球首個獲得IF大獎的白色水晶系列家電產品和云PAD電視產品。據悉,卡薩帝云PAD采用了Windows7操作系統,云動力3D睿馳引擎;開放式模卡接口,支持Flash、微博、QQ、天氣、游戲等上萬種應用軟件。據了解,卡薩帝之前只在白電系列產品中出現,首次推出的黑電產品結合了3D、云、PAD等最時髦詞匯。
“電視不僅是一張屏,更是用戶個性化體驗應用”,長虹公司總經理劉體斌表示,基于產業環境變化、自身終端產業布局和內容平臺搭建等發展特點,長虹也確定面向未來的智能戰略思考,即以終端+服務為突破口,打造智能終端生態產業鏈。
長虹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向記者表示,長虹將大力推進以智能電視為中心的智能家居、以智能手機等為主的移動智能終端的研制,滿足人機對話、自動操控等消費者的應用需求。“公司正在與世界500強企業謀求相關合作,進軍智能手機領域。”
最近,長虹與海信、TCL共同發起、組織成立了中國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聯盟,與國家廣電、電信、移動、聯通等運營商構建運營聯盟,并與華數集團聯合成立華數視聯等內容供應商產業聯盟,長虹未來新型的商業模式初見端倪。
彩電企業紛紛樹立千億目標
進入十二五,家電企業均面臨轉型、再出發的命題。黑白電通吃尤其是在白電占據頭把交椅的海爾日子更為好過些,早已步入千億規模。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表示,與白電相比,彩電新產品新技術的更新周期短,而企業自己投入較大,但現在市場整體的銷售欠佳,黑電企業比較吃虧,財報也不好看。
盡管利潤率并沒有見到實質上的增長,彩電企業卻不改擴張熱情,紛紛樹立“千億目標”。從整個家電業來看,目前成功跨越千億元門檻的企業僅有海爾、美的兩家。長虹近日則宣布,力爭到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破1000億元、凈資產倍增至400億元”的戰略目標。到2015年,長虹集團計劃整體收入突破1500億元。
劉海中表示,長虹堅持每年研發技術投入超過10億元以上,逐步在顯示屏、壓縮機等關鍵器件和SOC芯片和軟件操作系統、工業設計等核心技術方面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創維集團也提出“5年內實現500億元、10年內實現千億元”的長期目標。
洪仕斌表示,現在進入“千億俱樂部”是家電企業發展的必然目標,這是各企業樹立自己品牌形象的一個機會。
中怡康彭顯東認為,目前彩電規模為4000萬臺,預計3-5年內可以達到5000萬臺,實現25%左右的增長。而4%的凈利潤成為彩電企業的一道門檻,鮮有企業越過,在凈利無法破局的情況下,只能擴充規模實現整體利潤擴大。
軟實力面臨挑戰
愿景很美好,如何將規劃變為現實才是關鍵。彭顯東表示,對于企業來講,硬件已經沒有問題,包括上下游產業鏈供給的梳理也已經很完善,更多的壓力來自于軟件。比如Android的操作系統,在電視界面應用是否完善,應用軟件是否可獲取。此外,彩電企業還面臨著廣電部門對于內容的政策限制,政策給予的空間大小直接決定了企業騰挪的空間大小。
在規模與利潤的平衡上,彩電企業也面臨諸多考驗。據彭顯東介紹,與普通電視相比,智能電視功能可使價格高出500-1000元左右,3D功能的產品價格可以高出2000元左右,今年利潤狀況向好也與此有關。但這是短期的利潤增加,隨著平板整體智能化,沒有了非智能的低端產品做“墊底”,消費者會預期產品價格下調,企業也會為爭取規模下調價格,屆時,彩電企業又需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