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匱乏的上世紀80年代,“日本制造”在中國幾乎成為卓越品質的代名詞。即使到了平板電視時代初期,日資彩電產品仍然保持著品質領先的優勢。然而近年來在彩電產品技術日新月異的競爭變化中,日本彩電企業在華表現似乎乏善可陳,日立、東芝等曾經輝煌的彩電企業更是在大浪淘沙中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與此相反,韓國彩電企業三星、LG作為彩電新銳,憑借近年來領先的技術和產品,從LED電視、3D電視到如今的智能電視時代一路高歌,正以時尚“弄潮兒”的姿態,反超日本彩電企業。而日本大地震,無疑加速了這一格局的形成。
訴求錯位致日韓彩電發展兩境遇
日本彩電企業在產品工藝和質量技術上的精益求精為大家所敬佩,曾經憑借優良品質而取信于消費者,然而日復一日地灌輸其引以為豪的“品質”卻在近年來頻出類似“東芝豎線門”等質量崩盤,引發日本彩電產品在華信任危機。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日本彩電品牌的價值認同感和品牌依賴度正在逐步走低。
同時,中國消費者已經變得越來越挑剔,不再只滿足于產品質量的基礎需求。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彩電市場的競爭已經從同質化的產品競爭,走向以消費者心理需求為導向的品牌競爭。如果說“質量”是產品消費市場的核心關注點的話,品牌消費市場關注更多的則是心理體驗。
日本彩電企業不屑于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個性需求變化,例如日立在平板電視轉型時代,等離子電視發展不如松下電視堅持技術的創新,液晶電視又不跟上市場的步伐,導致最終被淘汰出局。據悉,最近日立彩電又期望走家電下鄉道路,借助拓展二三級市場重新殺回中國市場。在充滿機會的平板電視發展初期不作為,又在市場如此飽和的狀況下走地方小品牌發展套路,采取農村包圍市場策略不合時宜的冒進,日立彩電中國發展之旅不容樂觀。
較之日本彩電企業甚少去研究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不同,韓國彩電企業通過不斷推陳出新,通過新銳創意吸引年輕消費者。例如韓國三星,從2009年率先推廣LED電視產品,到2010年的3D電視第一品牌,再到今年的智能電視,無一不通過創新理念引導消費市場;而日本彩電企業依舊延續著“高清”、“畫質”概念,缺乏新意,在這個聲浪高亢,傳播至上的彩電市場,來自日本彩電企業的聲音顯然太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