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蘇寧電器電視對外宣布,將上游廠商在其全國連鎖門店全面推行“明碼實價”銷售,不再接受議價,隨后,大中、國美等賣場也紛紛跟進。“明碼實價”實施至今已有將近一月,而據筆者了解,連鎖在此期間并有完全兌現“明碼實價”的承諾,部分店面還可以討價還價,明碼標示的價格還有一定的水分。
多位家電賣場的促銷員透露,明碼實價還是帶來了變化,以前掛牌價和成交價有數千元的價差,現在價格水分被壓縮到千元以內,甚至只有百元左右。那么“明碼實價”為什么難以實施,“明碼實價”實行的阻力都有哪些呢?
消費者不認可
據了解,一些習慣砍價的消費者在面對明碼實價時,如果促銷員稱一分錢不便宜,他們隨即轉身就走了。某促銷員稱,明碼實價實施以來,反而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和時間的支出增加,他們現在需要向顧客反復解釋“明碼標價”的規定。然而在消費者的印象中,買家電就要討價還價,哪怕便宜幾十元都行,這已經成為他們心中的一個慣例。
多為消費者表示,并不認為明碼標價有什么作用,因為買家電一定是要講價的,這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一時難以改變。也有部分消費者認為,買家電還是要多家賣場對比價格,如果價格確實便宜,也有可能會選擇成交。此外,還有消費者表示,誰知道家電賣場承諾的實價是否是真正的實價,不還價萬一賣虧了怎么辦?
家電賣場單方面承諾的明碼實價,到底價格有沒有水分?賣場還擁有多少的利潤空間?萬一消費者因沒有議價造成的種損失又由誰來補償?最終又應該對賣場采取何種處罰和監管。針對明碼實價一事,中國家電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指出,蘇寧沒有解決好第三方監管的問題,完全是自說自話。
業內人士指出,家電不同于油、鹽、洗發水等快消品,作為家庭耐用消費品,長期以來消費者習慣了‘貨比三家’和‘討價還價’。當前,以蘇寧一家的力量推動明碼實價的落實,顯然不太可能。這項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會遭遇各個門店或各品牌促銷員的扭曲,最終讓實價不實,反而影響了蘇寧的企業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