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廠商的機會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認為,對于家電業務面臨困境的廠商,一條路是逐步放棄這塊業務,另一條路是加快產業基地轉移步伐,加大產品代工比例,從產品研發和品牌溢價方面獲取利潤。現階段,后一條路似乎更容易走下去。
今年7月,東芝決定將位于墨西哥的液晶電視生產工廠出售給臺灣地區的仁寶。此后,東芝在北美銷售的液晶電視將全部委托仁寶生產。同一時期,日立開始考慮退出電視機制造領域,把生產業務全部外包給代工廠商。
市場研究機構IHSiSuppli預計,從2010年至2015年,全球液晶電視外包生產業務規模將增長近一倍。隨著索尼、日立、東芝與夏普等日系廠商加強電視機生產的外包力度,鴻海、仁寶、緯創、冠捷等臺系代工廠成為主要受益者。
友達光電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雙浪也表示,日系廠商外包比重近兩年來一直在增加。臺灣地區有技術,無品牌,是最好的外包對象。他預計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臺灣代工企業接獲的來自日本知名品牌的代工訂單將有很大增幅。
日本企業調整電視機業務,也給臺系面板廠商制造了機會。近日有傳聞稱,索尼正在考慮退出與三星合資組建的液晶面板公司。有分析指出,與三星共享相同品質的面板,使得索尼電視機與三星同類產品相比缺乏價格優勢,而退出合資公司后,它可以向臺系廠商采購價格更低的面板。
日本同行收縮戰線,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更上一層樓的可能。
中國被認為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市場,依靠本土市場優勢,以及兩岸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合作,中國電視機廠商表現可圈可點。市場研究機構WitsView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海信和TCL躍居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第七、八位,創維與飛利浦并列第九位。
不過,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指出,由于品牌議價能力差,產品技術含量不夠高,中國企業一直迫不得已地在走低價路線,從發展角度來說,也許有一天中國企業中也能夠誕生出像索尼、西門子這樣的國際品牌,但是現在還沒有。